說起“吃”,那可不只是一日三餐那麼簡單。如今講究科學吃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當下人們基本遵照這個規律,可北京城裡唱京劇的藝術家,挑大樑的角兒們,許多人卻是違背這個規律,不是這麼個吃法。
過去有句話說梨園行裡的人們如何吃飯,叫“飽吹餓唱”。“飽吹”指那些京劇院團裡的音樂場面上的人,無論是吹笛的、吹嗩吶的,吃飽了,才有氣力好乾活。“餓唱”,指的是那些場上唱戲的人,如果吃得過飽。腹腔裡滿滿的,沒一點空隙了,怎麼運用丹田氣呀?今天醫學上的說法,吃飽了飯,血液都跑到胃裡去幫助消化了,大腦就會出現供血不全的毛病,反應就不會那麼靈敏。所以一般演員開戲之前,為了唱好戲,都不敢吃得過飽,有的墊補幾口,有的甚至一點不吃。
當然,人的胃也分三六九等,生活習慣也因人而異,所以戲班裡的人對待吃也各式各樣。有的人就敢打破這一規律,一點兒也不在乎,該吃吃,該喝喝……按照一般規律,上場以前是不能夠吃鹹的,喝辣的,儘量避免辛辣刺激這一類的食物,可有的人也不在乎,這就有許多故事可講了。
一
梅蘭芳
峨嵋酒家為之定製宮保雞丁
梅蘭芳與梅葆玖
在吃這件事上,京劇大師梅蘭芳是非常謹慎、遵守規矩的。如果晚上有夜戲,梅蘭芳也僅僅是吃一些簡單的飯菜,聊作充飢。散戲以後,他也不到館子裡去大吃大喝,而是回到家裡吃自己廚子做的夜宵。梅大師的原籍雖然是江蘇,但由於數代都生長在北京,所以家廚給他做的飯基本上是北京的風味。唱一大出戲,體力腦力得多大的消耗呀?所以得吃點兒肉,增加點蛋白質。梅蘭芳常吃的肉菜都是北京人愛吃的葷菜,如清醬肉、紅燒肉、炮羊肉、烤羊肉等。當然,光吃肉不行,也得有點素菜。他喜歡吃的還是北京的菜,比如炒麻豆腐、芥末墩兒等等。此外,在沒有戲的日子,或者請客應酬,他常去淮陽館子的玉華臺,因梅大師是淮揚人,口味清淡、鮮美,偏一點甜。後來,四川的峨嵋酒家遷到北京了,在西單商場內開業。因為地址距梅先生的寓所護國寺街很近,梅大師便常光顧了。
第一次去的時候,峨嵋酒家的廚師長伍師傅去見他,梅大師對他說:“我知道你們店裡的名菜是宮保雞丁,可我是南邊的演員,不敢多吃辣的,所以您少給我放辣。”伍師傅不愧是著名的廚師,就根據梅先生的這一特點創造出改革的宮保雞丁,就是現在的“小荔枝口”,甜酸味、胡麻香、光見紅不見汁的新型宮保雞丁。其特點是有點甜、有點酸、有點麻辣香味,盤中的雞丁兒非常嫩,因為炒的時間很短,配菜的花生米酥脆不費牙,非常適合梅大師的要求。這一來,這道菜不僅受到梅大師的讚揚,而且受到梅府所有人的喜愛。於是有個大事小情,就都去峨嵋酒家就餐了。梅大師為了感謝伍師傅和全體員工。慨然為酒家留下了自己的墨寶,也就是現在懸掛在門楣上的那塊“峨嵋酒家”的匾額。另外,梅大師還寫下了一首七言詩:“峨嵋靈秀落杯盤,醉飽人人意未闌。應識時清培育廣,良庖能事也千般。”此外,還繪就一幅《梅花圖》相送。從此,峨嵋酒家對這道菜不斷加工,精益求精,最終宮保雞丁這道菜成為峨嵋酒家鎮館之寶,來就餐的人大都要點這道名菜。繼梅大師題寫匾額之後,大師的公子梅葆玖頭些年又為峨嵋酒家對面的峨嵋快餐店寫下了“丁宮保”匾額,成為梨園一段佳話。
梅大師為了臺上演戲好,終生不動酒,不吃辣。他說酒能亂性,容易在臺上出事,而辣的食物刺激嗓子,使嗓子發乾,容易失潤,所以梅大師在飯後一定需要吃一些帶汁的水果。夏天的西瓜、水蜜桃,冬天的蘋果、鴨梨,都是常吃的。梅先生的兒女,葆玖、葆玥,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飲食習慣。演戲之前絕不敢大吃大喝。晚上演戲,他們姐弟都是隻帶兩個茶雞蛋,到劇場去吃,給胃裡添一股食物,這就是他們的“戲前飯”。
梅葆玖也不動辛辣之物,絕不吃韭菜和大蒜,也不飲酒,但和梅先生不同的是,有客人時,在他面前要倒一小杯酒放著,當有朋友敬酒時,他也不喝,只是抿一抿,也算盡了禮儀。曾有朋友對他說:“你難道就一點兒也不想喝?”葆玖無奈地說:“為了臺上不出錯,我不敢喝啊!”
二
馬連良
拿手菜芙蓉雞片 勸架勸出香酥鴨
馬連良與張君秋
馬連良是位吃飯相當講究的主兒。他家裡的廚房特別注重衛生,使用的鍋盆及一切餐具都擦洗得鋥光瓦亮。有人說,馬連良先生還精於廚藝,最拿手的菜是芙蓉雞片——也就是用雞蛋清拌雞片做成雞蓉,然後下油鍋炸,最後用澱粉勾芡,而成了一道清爽、滑嫩的好菜。
關於馬連良與美食,還有一個故事。若各位現在到和平門內西來順飯館去就餐,會發現那裡有一道名菜:馬連良鴨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馬連良當年和西來順掌灶的廚師褚連祥交誼甚厚。當年褚連祥在“又一村”飯館掌灶的時候,飯館門外有兩位有勢力的顧客,為了一個雅間動起槍來了,眼看事情要鬧大,馬連良正在那裡吃飯,趕緊跑出去,硬把事情給“平”了,使“又一村”沒有受什麼損失。後來褚連祥到了西來順,為了報答馬連良這一恩惠,他憑著自己高超的廚藝做出了一款名菜。他先把鴨坯子用多種食材醃製,然後上鍋蒸,最後再用油鍋炸。鴨子端上來,香酥脆美,外焦裡嫩,可以說是魯菜香酥鴨的提升版。這道菜做成功了,褚連祥就用馬連良的名字命名,以報答這段情誼。
除了講究的魯菜之外,許多京劇藝術家更喜歡吃北京的小吃,比如袁世海先生就非常喜歡喝北京的豆汁,李小春先生非常喜歡吃門框衚衕裡邊的扣餅。這種餅就是用剛剛烙好的餅,上面打上雞蛋,再放點蔬菜。快熟了的時候,上面蓋上一個三角形的鐵鍋蓋。做出來的餅絲又香又脆,特別好吃。我在和小春弟一個劇團的時候,他經常拽著我去吃。中午吃的人很多,我們寧願在烙餅攤後面的大板凳邊上站著等座也要吃,可見這種烙餅的魅力了。
三
葉盛蘭與張君秋
戲前戲後都要吃飽
葉盛蘭
馬連良的師弟葉盛蘭吃飯,可以說是又講究又不講究。他一日三餐都是按時吃,早餐是牛奶雞蛋,吃完了就耗腿練功吊嗓子,中午飯愛吃麵食,什麼包子、餃子、烙餅、炸醬麵,照吃不誤,有時還要來一碗羊雜碎湯。吃的菜呢,有葷有素,還得來點涼拌菜,什麼拍黃瓜、雞絲粉皮兒、香椿拌豆腐等等。晚上有戲之前的“飯前餐”,吃兩個饅頭就一點炒蔬菜墊補墊補,戲散了以後還得吃,而且是三餐之中吃得最好的。一般都得有個魚,還得上碗熱雞湯,另外紅燒海參、幹炸黃魚也是照吃不誤。不過,太油膩的菜還是不敢吃。
為什麼葉盛蘭吃這麼多?因為葉盛蘭是唱文武小生的,最拿手的是雉尾小生中的周瑜、呂布、羅成等等。文武小生既要有唱,還要有武工,頭上要耍翎子,
腳底要跑圓場,手裡頭還要打刀槍把子,所以肚子裡一點食沒有,真釘不下來。葉盛蘭一輩子嗓子都非常棒,始終高亢嘹亮、氣力充沛,在臺上嗓子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毛病。
上臺前真吃飯的,還有張君秋先生,他的“戲前飯”可一點不寒酸,雞鴨魚肉該怎麼吃就怎麼吃。他常對他的弟子們說:“咱們唱戲乾的是力氣活,不吃飽了怎麼幹活呀?”張先生演的都是有好幾百句唱詞的大唱工戲,他真是消化機能好,不管怎麼吃也不影響演唱。
葉盛蘭的親戚、著名丑角泰斗蕭長華之子蕭盛萱,娶了葉盛蘭的妹妹,蕭家和葉家是至親。蕭老這一生,十分艱苦樸素,在吃的方面也非常簡單。還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年蕭老的生日。兒子蕭盛萱為他準備長壽麵祝壽。拌麵的調料準備了兩種,一種是雞蛋打滷,一種是小碗炸醬。這兩種拌麵的調料端上了桌,蕭老先生一看,面色不悅,用筷子先指著小碗炸醬說道:“有了這個,”然後又用筷子一指雞蛋打滷,又說道:“就不要這個。”再用筷子指著雞蛋打滷,說:“有了這個”,又用筷子一指小碗幹炸,繼續說道:“就不要這個。有一個就很好。”可見老一輩藝術家在吃飯方面,是多麼注意節儉。
儘管這些京劇表演藝術家掙的工資比較多,可是他們為了演出的成功,不敢大吃大喝,寧肯虧了胃,也不能虧了戲,充分體現出“戲比天大”這一不可逾越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