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兩歲了,雖然很多人都說這個時期的寶寶就像是處在魔鬼階段。意識形態開始萌芽,有的東西懂,卻又不太懂,什麼都想去嘗試。如果不加看管,著了火的火車尾,可能都要去摸一摸。
本著“生了寶寶,自然要給他最好的。現在社會這麼內卷,不讓他努力點,怎麼讓他贏在起跑線上”?的原則,寶爸寶媽在孩子還在肚子裡,就開始進行胎教,變聰明這件事,可不能輸給別的孩子。
而在九月懷胎生下孩子後,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魔鬼的兩歲寶寶”成了他們降臨人世的第一條起跑線,開始讓孩子學各種東西,各類興趣班首當其衝,不能倖免。
你說他們是愛娃心切(或者是雞娃心切)的父母都可以,愛孩子無可厚非。但他們本身不是專門學兒童研究,當面對便利的網際網路帶來的海量的育兒知識,有的家長愣了神兒,既然挑花了眼也無濟於事,不如向“專家”尋求建議,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可就算是郎中,也有醫術高明與否的區分。若不幸遇到一些“庸醫”,他給你推薦的錯誤育兒方法,沒有科學依據,可真的會害慘了人。
相信神童莫扎特,大家都略有耳聞。他幾歲的時候,就能聽懂別人在彈的曲子,還能夠譜曲、寫曲。很多家長在聽到了竟然如此神人的訊息,巴不得讓自己的孩子馬上插上翅膀,成為下一個莫扎特。一股學琴風潮自此發起。
這種現象大家相信見怪不怪了,讓年紀很小的小孩去學音樂,被定義為“莫扎特效應”。關於莫扎特效應是什麼意思,科學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過早地接觸古典音樂並不能讓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快。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早期的研究都說莫扎特音樂能讓人變得更聰敏呢?
事實上,讓孩子學音樂,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試圖改變孩子的情緒。莫扎特的音樂能改變的不是聽眾的智商,哪怕你再沉迷其中亦是如此。隨著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人在愉悅的氛圍下,會短暫地提升視覺空間能力。也就僅此而已。
既然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某種特定的教育計劃、方法或技術,能夠有效促進處於“魔鬼的兩歲”寶寶,那我們就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學音樂、認字、學習英語等,父母投入全身心陪孩子玩,或許帶來的裨益,會比你花重金,讓孩子抱一大堆班來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