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 丁元竹
討論隔代教育問題涉及對代際關係在當代特點的認識。
從我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看,我們可以把代際關係分成傳統鄉土社會的代際關係和現代社會、城市社會、網際網路環境下的代際關係,它們有不同的特點,對家庭教育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基本還是一個鄉土社會,城市人口占比不到10%,改革開放開始時,城市人口占比不到20%。傳統鄉土社會中,教化權力產生於每個人來到這個社會之前必須面對一整套他(她)必須接受的社會規範。這些社會規範是他們的長輩已經遵循並且經過世世代代驗證可以維持社會秩序的一整套習慣、習俗等。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將這些社會規範稱之為文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透過教化使他們接受。大人對孩子實施教化一方面是為了使原有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孩子能夠融入社會。具體到個人來說,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後不至於無所適從。家教在這裡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在相對穩定的鄉土社會里,文化是比較穩定的,不會變來變去,掌握文化的年長一代可以對下一代實施教化,也就有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討論的“長老統治”。長幼之分顯示了年長一代實施教化權力的合法性。
與鄉土社會不同,在急速變革的社會里,教化權力會相對弱一些,年長的經驗和文化不能給年輕一代足夠應對現實的能力。年齡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眼下幫著兒女帶孩子的老年人大多是50後、60後,甚至70後也參與進來了,這幾代人既經歷了傳統的鄉土社會,也經歷了快速變革的城市社會、資訊社會。50後、60後、70後因人而異,有不同的教育職業背景、經濟條件、生活習慣,隔代教育的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論。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很講究分類,當然在這裡不能展開,但細分起來肯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城市化、網際網路帶來的變化是革命性的。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社會結構,甚至形成了新的代際關係。網際網路把代際之間的距離拉大了,使其成為當代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徵之一。體驗在不同代際之間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代人的感受不一樣,最終形成的習慣也不盡相同。進一步說,中國已經進入城市化中後期,在過去70多年裡,尤其在最近的40多年裡,大量人口,準確地說是8億多人口離開農村或小城市進入大中城市就業和生活,這種人口流動已經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空間和社會關係模式。眼下,那些年齡在80歲至90歲以上的老人家一般有數個子女,這些子女的年齡也在50歲以上,由於城市化帶來的人口遷移,這些在現在看來依然是“大家庭”的家庭絕不是那種傳統社會中的子孫滿堂、兒孫繞膝、同吃同住的大家庭,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現在所謂的傳統意義上的大家庭實際上已經是核心家庭,大家庭社會空間基本上是一種心理空間,因為大部分子女與年老的父母分居,大家居住在各地,居住在中國各地和世界各地,除節假日見面和平時的通訊,他們大部分時間並不生活在一起,人們之間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因為同吃同住同勞動而產生的財產關係和利益關係。接下來的50後、60後、70後可能要經歷一個不同於上幾代人的生活:由於他們是歷史上“獨生子女”政策的踐行者,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與子女之間的空間關係將由分散式轉為點對點模式,一對年輕夫婦關照兩對以上的父母養老將成為常態。再接下來的80後以下的父母,情況會有所改變,因為他們的子女正在踐行新的生育政策。可以想象,在接下來的至少20年間,中國社會變遷會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家庭、政府和社會都將會面臨巨大壓力。50後、60後,甚至70後都會因為種種原因參與到核心家庭的教育中來,產生隔代教育問題。
老年人帶孩子自有它的好處,一是放心、安全、有親情感,這是中國傳統家庭的基本傳統,天倫之樂,其樂融融。年長一代會把優秀的文化價值、行為習慣傳給下一代,薪火相傳,這是好的一面。也有一些老年人會把一些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習慣、觀念帶給孩子。另外,50後、60後,甚至70後這一代人的網際網路知識普遍匱乏,與00後有很大的鴻溝,要把孩子管好帶好,會有知識上的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產生治理上的問題,比如說老年人由於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些孩子沉迷網路,往往透過老一輩網際網路知識缺陷鑽空子,現實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這個意義上,隔代教育還是有其問題的。
代際之間差異成為社會結構變化的新趨勢,對隔代教育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此需要分類研究,綜合施策。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