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年多的床墊,掛在二手平臺半個月,價格從40元降至1元,仍無人問津;舊的大衣櫥想扔掉,卻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二手傢俱等大件生活閒置物品,現在成為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燙手山芋”,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代扔”的有償服務。
廢報紙、易拉罐可以放入可收回垃圾桶,舊家電、舊手機也有人願意回收,然而像舊傢俱等大件生活閒置物品,因為回收附加值低,加上運輸成本大,而讓人犯難。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一套傢俱的拆解時間大約在半個小時左右,但可回收的部分價值往往很少,像廢舊床墊,可賣的部分主要為彈簧,價格只有三五元,其中海綿的價值就更少了。
如果只是算小賬,大件生活閒置物品的回收確實不划算,但是從可持續發展以及“碳中和”的角度來看,這些閒置物品回收的意義卻非常大。如果將這些大件生活閒置物品,透過壓縮、焚燒等進行處理,不僅會浪費其中的可用資源,更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因而,建立大件生活閒置物品回收利用的全鏈條,讓它們發揮“餘熱”,就顯得格外有意義,這也是綠色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財富,特別是舊傢俱等大件生活閒置物品還是有一定的再利用價值,當務之急就是要多管齊下降低迴收的成本。來自上海市綠化市容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上海共有1.5萬個可回收物交投服務點、201箇中轉站、10個集散場,可回收物回收體系的框架基本形成。其中的一些中轉站已經具備將大件生活閒置物品集中破拆,將其中的有價值部分按不同材料類別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分別迴圈利用的能力。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透過稅收槓桿,引導更多企業加入到疏通大件生活閒置物品回收的“最前一公里”中,降低從家裡到垃圾中轉站的運輸成本。
對於有條件的小區,可以建立大件生活閒置物品的回收“驛站”,除了集中堆放之外,更可以定期舉行社群居民的閒置物品交流活動,在確保衛生、安全的前提下,讓這些廢舊物品“起死回生”。
只要人人都能出一份力,貢獻一份智慧,不斷地探索新模式,大件生活閒置物品回收就一定能實現資源投入最小化、廢物利用最大化和汙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標,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