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持階段是抗日戰爭最漫長最艱苦的階段。從1938年日寇攻佔太原、武漢、廣州之後,直到抗戰抗戰前夕,中日之間正面戰場的戰線在晉冀魯豫兩湖兩廣間反覆拉鋸膠著。日軍期間也曾經發起過幾次大規模進攻,如1944年,日本發起一號作戰計劃,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結果國民黨軍一潰千里,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陷於敵手。
但是在華北戰場,日軍始終徘徊於山西一帶,並沒有渡過黃河,向潼關以西發起大規模進攻。當時國民黨的主要大後方是西南雲貴川地區。如果日軍攻佔陝西,則對西南大後方形成東北兩面包夾之勢,對抗戰的堅持有相當大的威脅。事實上,侵華日軍就曾三次制定奪取陝西,再由陝攻川,最後滅亡中國的作戰計劃,但這些計劃最後都胎死腹中。
上圖_ 華北方面軍視察中國戰場
- “五號作戰計劃”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到1942年上半年,就佔領了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大片土地。小日本一下子飄了起來,打算趁此新勝之餘威,徹底解決中國問題。日本大本營、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經過數次討論研究,炮製出了一個“五號作戰計劃”。
依照這個計劃,日軍由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為基礎,組建一個第五方面軍,由板垣徵四郎擔任司令官。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從湖北出發,沿長江兩岸向西推進。另一路,從山西向西突擊,強渡黃河,攻佔延安、西安、寶雞切斷河西走廊,之後再以漢中為基地,越過秦嶺大巴山,佔領四川北部。最後路兩大軍對成都、重慶形成包抄合圍,消滅蔣介石政權。
上圖_ 日軍五號作戰計劃,發生於1942年春季
1942年9月3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了“五號作戰”計劃。日軍大本營下達了“大陸指第1252號”指示。日軍開始摩拳擦掌,磨刀霍霍,準備作戰。日軍從太平洋戰場抽調30個汽車、舟橋部隊,編入華北方面軍和第11軍,下達2個月調撥放軍需物資的指令,並且開始大規模的渡河和山地作戰訓練。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安達二十三還親自乘飛機到秦嶺大巴山上空進行偵察。
但是僅僅過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1942年12月10日,依據天皇的批示,日軍大本營參謀總長杉山元向中國派遣軍釋出“大陸指第1367號”指示:“根據大陸指1252號進行的五號作戰準備,決定中止”,“其他進攻性作戰,再判明南方形勢以前也應暫停”。就這樣,這個宏大的作戰計劃,不足百日就流產了。
日軍之所以放棄這個計劃,是因為他們發現,形勢的變化使得他們根本無法把計劃執行下去。
上圖_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老照片
首先,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轉攻為守,優勢喪失。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結束,日軍進攻的態勢被挫敗。1942年8月,美軍發起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日軍被轉入被動防守,日本為挽回主動權,發起了三次大規模反攻,但均以失敗告終。戰局的惡化,打亂了日軍的侵華部署。
其次,日本擴大侵略,經濟負擔到達極限。日本1941年的軍費開支高達125億日元,佔當年國民收入的34.9%。而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僅1-6月的軍費開支是1941年軍費的1.5倍。經濟窘迫也帶來了物資的緊缺,日本的鋼鐵和石油庫存急劇下降,很難支撐起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另外,國際形勢也變得和日本不利起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了起來,軸心國的戰略優勢逐漸瓦解。1942年下半年,納粹德國的攻勢在斯大林格勒被蘇軍阻截,並大有被反包圍之勢;在北非,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中一潰千里。戰爭的天平已經向反法西斯陣營傾斜。
上圖_ 日本關東軍
因此,這個計劃下達後就受到日軍上下日趨強烈的反對和質疑。關東軍認為抽調兵力,有可能招致蘇軍對東北的進攻;海軍認為對英美作戰,鋼鐵供應很是緊張,無法支援這個計劃。
日軍大本營在一片反對聲中,對“五號作戰計劃”重新進行研究討論,結論是“鑑於全面情況的變化,尤其是有關船舶和國家物資動員的關係,判斷在1943年實施五號作戰極為困難”,而“針對當前的戰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太平洋戰場的勝利,日本軍隊的作戰重點應當是太平洋戰場”。日軍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把寶都押到了太平洋上,已經顧不上攻佔西安重慶了。
上圖_ 瓜島上的日軍
- “五十號作戰計劃”
到了1943年2月,戰略形勢對日本更加不利了。日軍在瓜島徹底失敗,德軍也在斯大林格勒折戟沉沙。日本面對越陷越深的困境,急切地想要從中國戰場儘早抽身,從而能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同英美的戰爭中去。為此要求中國派遣軍“繼續壓迫敵人,力圖粉碎敵繼續作戰的企圖”。故而又將透過攻佔西安、奪取重慶、逼迫國民政府投降的作戰計劃提上了日程,同時還賦予了其切割中國西北交通線,切斷中蘇聯系的新內容。這個作戰計劃結合了先前五號作戰計劃和五十一號作戰計劃的內容,定名為“五十號作戰計劃”。
但是和先前的五號作戰計劃一樣,這個五十號作戰計劃一樣行不通。1942年鬼子做不成的事,1943年的鬼子一樣做不成。
上圖_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
一是日軍兵力不足。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開始了越島蛙跳式進攻。日軍疲於應付,從中國戰場先後抽調走了第十五師團、二十七師團、十七師團、三十六師團、三十二師團同美英軍作戰,中國派遣軍缺乏足夠的兵力,無法實施進攻西安的計劃。
二是日軍物資匱乏。1942年華北、華中淪陷區災害頻繁,1943年春荒嚴重。由於太平洋戰爭,日本本土無力供應中國派遣軍的軍需,不但要求中國派遣軍“由當地自給物資”,還指望“確保中國提供對日輸出物資。”故而在大災荒中,鬼子也缺糧食了,“我軍自給物資和對日輸出物資的開發,工作一籌莫展”,進攻西安的作戰計劃,也受到制約。
三是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牽制住了日軍。1943年是我敵後抗日根據地蓬勃發展的一年。這年日軍深感“治安惡化”,對各根據地進行掃蕩清鄉,也難以騰出精力在正面戰場發起大規模作戰。
上圖_ 一號作戰中,使用92式重機槍的日軍
到了1944年,日發起了“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爆發。1944年6月,日軍曾一度沿隴海鐵路,深入河南西部,佔領洛陽靈寶,對西安形成嚴重威脅。對此,毛主席指出“目前最嚴重的任務是保衛西安,保衛陝西與西北。這是今天唯一的一條國際通道,此處若失,則威脅四川。”
老蔣也嚴令敗軍不得撤入陝縣,並調第八戰區軍隊增援靈寶。但是鬼子只顧著打通南北貫穿的大陸交通線,西進陝西不在計劃之內,在靈寶遇到抵抗之後,就掉頭南下了。
上圖_ 1944年豫中戰役、長衡戰役、桂柳戰役
- “西安作戰大綱”
到了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一敗塗地,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先後被美軍攻佔。萊特灣海戰打掉了聯合艦隊的最後一顆門牙,關島和塞班島的丟失,使得日本“絕對國防圈”被豁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時候,日本要做困獸之鬥,制定“本土決戰計劃”,計劃中交給中國派遣軍的任務是“以華中、臺灣、南海諸島、硫磺島作為外圍防禦線,進行強韌持久佔,推遲美軍進攻日本的本土時間,加緊本土作戰的準備。”
但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卻不這麼想,他認為當前美國從中國東南沿海登陸的可能性不大,支援日本本土決戰的最好辦法是一舉消滅蔣介石政權。“決心排除萬難,要在明春長驅進攻四川省,給重慶嫡系部隊以決定性打擊......創造同重慶政權單獨一盒或使之脫離戰爭的良好時機。”
岡村寧次制定了《進攻四川作戰計劃大綱》、《派遣軍今後作戰指導意見》,計劃分兵兩路,一路進攻西安,之後越過秦嶺,一路由衡陽和柳州西面展開正面攻勢,攻佔芷江和貴陽,長驅成渝,同第一路軍會師。
上圖_ 岡村寧次(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侵華日軍戰犯
大本營自然沒有采納岡村的意見,到了1945年1月,戰事更為吃緊,於是大本營於1月22日對中國派遣軍下達了“大陸指2363號”和“大陸命1228號”。
明確告誡中國派遣軍放棄進攻四川的冒險行動,對重慶政權“應以促使其勢力衰亡並封鎖空中勢力為主”,強調其不能擅自行動“除小部隊奇襲作戰外,行動必須依據大本營命令列事”,要求“始終以美軍為主要敵人,同時把對美作戰主要地區指定在太平洋和東中國還方面,決定火速加強以本土為中心的重要地區戰備,以此為策指導全軍”。這樣侵華日軍進攻西安的第三次計劃,尚未批准,就已胎死腹中。
上圖_ 二戰行軍中的日軍
攻佔陝西,之後再南下攻川。抗戰期間,日軍制定了三次這樣的作戰計劃,但都沒有辦法將之付諸實施。其中具體原因,因為形勢不同各異,但是歸根結底都是日本物力匱乏,又多線作戰。
就如《論持久戰》所指出的那樣:“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
作者:大獅子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重慶西安的戰略計劃及其破產》 徐旭陽 史學學刊 1998.1
〔2〕《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西安作戰計劃的制定及其終止》 張天社 抗日戰爭研究 2011.1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