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往往是兇悍與強硬的代名詞,俄羅斯軍人的一聲“烏拉”足以讓人熱血沸騰。以俄羅斯為主體的前蘇聯軍隊更是從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之中崛起。二戰之中的蘇聯在“正義”之名的加持下,蘇聯紅軍鮮有敗績。
但是,蘇聯紅軍真的是戰無不勝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場被丘吉爾視為“暴露了蘇聯紅軍軟弱無能”的戰爭就發生在蘇聯與芬蘭之間,那場原本應當是“大象踩老鼠”般輕而易舉的戰爭最終卻化為蘇聯紅軍的恥辱一戰。
芬蘭地處北歐,氣候嚴寒,其國境分別與瑞典、挪威、蘇聯相鄰。其實在蘇聯成立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蘇芬關係仍舊友好,雙方也在20世紀20年代裡前後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芬互助條約》等條約,那時的蘇芬兩國頗給人一種互幫互助、睦鄰友好的感覺。
可惜好景不長,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蘇聯在與其一同瓜分波蘭領土之後,赫然間發現自己似乎已經處於與德國面對面的尷尬境地,儘管兩國此前曾簽署了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誰也無法保證“小鬍子”會不會突發“失心瘋”,發動對蘇聯的侵略。
面對此等局面,斯大林深思熟慮,決定開始構建“東方戰線”,而芬蘭也就成為該計劃的重中之重。
因為蘇聯的第二大城市,西北地區的重要工業中心列寧格勒坐落於距離雙方邊境不過20公里,蘇聯曾多次提出蘇芬兩國交換領土以擴大列寧格勒與邊境的距離,但都遭芬蘭政府拒絕。
因此,在決定構建“東方戰線”後,斯大林說出了他的名言:“城市無法移動,我們只能移動邊境線。”
同年11月26日,蘇聯在蘇芬邊境地區炮製了一場形同“柳條湖事件”翻版的“曼尼拉事件”——蘇聯宣稱芬蘭軍隊對蘇聯境內一處名為曼尼拉的村落實施炮擊,造成包括軍人與平民在內的數人死亡。隨後,蘇聯以此為要挾,意圖迫使芬蘭將其部署在蘇芬邊界上的軍隊向後撤離20-25英里,遭到芬蘭拒絕後,蘇聯“理所應當”的開始動手。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單方面撕毀《蘇芬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士兵踏過蘇芬約1500公里長邊境線發動了對芬蘭的侵略,蘇芬戰爭正式爆發。從戰前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蘇聯絕對是其中佔據壓倒性優勢的一方。
1940年,蘇聯僅常備兵力就已高達450萬,而芬蘭全國上下的人口總數也不過440餘萬。除此之外,蘇聯在一戰結束後大力發展工業,第一與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得蘇聯工業化水平大大提高,得到國家重點“照顧”的軍事工業更是遠非芬蘭所能相提並論。
開戰前,蘇聯為了保證作戰計劃的萬無一失,在蘇芬邊界部署了高達54萬人的部隊,而芬蘭即便在其全國展開國防動員後,其軍隊的總數也不過由3.2萬人擴編至12.7萬人,只有在加上全國的30萬的預備役與10萬婦女服務隊後,其人數才與蘇聯一方相當。
但是,任誰都沒有想到,在這樣懸殊的對比下,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竟成為了蘇聯的恥辱一戰。
按照斯大林的意圖,在蘇芬戰爭開始後,蘇聯軍隊應該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迅速擊潰芬蘭主力部隊,突破該防線,直接威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以迫使芬蘭投降——但是事實證明,這只是斯大林的一廂情願。
戰爭開始後,備受斯大林信賴的梅列茨科夫馬上率領第7,第8集團軍對卡累利阿地峽中的曼納海姆防線施以鉗形攻勢,不過由於事先未能充分了解曼納海姆防線的防禦工事與障礙物配系,加之該地區已經堆起了厚厚積雪,截止至12月底,蘇軍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也只攻佔了20-60公里的縱深。
與此同時,作為佯攻的其他戰場,除北線順利抵達預定位置外,其餘多線部隊要麼遭芬蘭軍隊殲滅,要麼被迫轉入防禦,而整體蒙受巨大打擊的蘇軍因而不得不在12月底停止對芬蘭的進攻。
恥辱!這是莫大的恥辱!斯大林在戰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在各個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軍竟然被芬蘭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斬落馬下”。
為了一雪前恥,斯大林將蘇芬前線的蘇軍又增兵至70餘萬,又將前線指揮官由梅列茨科夫換為蘇聯著名將領鐵木辛哥。這一次,蘇聯對戰爭的勝利志在必得。
1940年2月11日,在對芬蘭防禦工事長達10天的狂轟濫炸後,蘇軍再度向芬蘭發動進攻。儘管芬蘭軍民對蘇聯的進攻進行了堅決抵抗,但最終,芬蘭防線仍被攻陷。3月7日,在瑞典政府的斡旋下,芬蘭代表赴莫斯科要求停戰。3月12日,蘇芬戰爭結束,按照雙方簽訂的停戰條約,芬蘭喪失了包括第二大城市維堡在內的漢科半島,共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芬蘭軍隊總司令在條約簽訂後痛苦的說道:“條約的簽訂對芬蘭而言真是災難性的後果。”
是的,芬蘭失敗了,但是蘇聯為了獲得戰略上的成功,卻成為了損失更嚴重的一方。
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公佈的資料顯示,前往蘇芬戰場的樹林紅軍超過百萬,而其傷亡資料為:48745人死亡,158863人受傷,但是這只是蘇聯將傷亡人數大幅縮水的宣傳手段。
據軍事學家索科洛夫統計,蘇芬戰爭中的確切死亡人數應當在17萬上下,傷亡則合計70萬以上!
一位曾參與蘇芬戰爭的蘇聯紅軍也曾悲痛的說道:“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得到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了。”
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在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後得到了它孜孜以求的土地,所以蘇聯的戰略目標達到了,蘇芬戰爭可以說蘇聯是“勝利”的一方。
但與此同時,蘇軍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傷亡人數還高達70萬人,蘇聯無疑也在蘇芬戰爭中暴露出它的無力,因此,將蘇聯損失慘重的蘇芬戰爭稱為蘇聯的“恥辱一戰”也自無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在受到德國戰爭觀察員對蘇芬戰爭的報告後感嘆道:“蘇聯就是一座整棟爛掉的建築物,只要對門踢一腳,它就會自己倒塌”,隨即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便被提上日程。而那場導致蘇聯軍民死傷2958萬的對德大潰敗,才是真正應當被蘇聯稱為“國恥”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