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時間不等人,一定要將自己的能力充實好,才能應付人生隨時的挑戰。>
觀世音菩薩出生於魏晉南北朝,江蘇人士,俗名洪宜靜,父親務農,家中兄弟姐妹共六人,她排行老麼,在三個哥哥兩個姐姐的呵護照顧下,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洪宜靜自小就喜歡「聽書」,在榕樹下那群聽書的小孩裡,她的專注是沒幾個人可以比得上。有一天,洪宜靜聽完說書準備要回家時,遇到一個大約五、六歲的小女孩,跟她討東西吃。經瞭解,小女孩與母親自他鄉流浪到此,母親生病了,窩在佛寺另一頭的牆腳下,她是出來找食物給母親吃的。為了幫忙生病的婦人,洪宜靜找到佛寺裡的老和尚,他同時也是位行醫救人的醫師。老和尚在佛寺裡安置了婦人及小女孩,他一邊熬湯藥,一邊給洪宜靜講起「目蓮救母」的故事…。由於照料婦人、進出佛寺,洪宜靜與老和尚的對談中,啟發了對人生的想法,開始走入佛學的領域。
老和尚也如同收了一位弟子,不但自基本的識字、書法教起,更教洪宜靜佛理、人生道理及打坐修行...。這段時間,除了學習基本的文字及佛學道理外,洪宜靜也跟著老和尚出診,看著許多的病人在老和尚把脈、針灸、服藥的處理後而逐漸好轉,心中有無限的感觸。她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像和老和尚一樣,能夠行醫濟世,於是開始涉足藥草書籍,學習醫理。
「楊柳枝」是洪宜靜第一次去採集的藥草,對於初學者來說,洪宜靜還是模模糊糊,搞不清楚老和尚為什麼突然叫她去摘這種生活中常見的楊柳枝。就這樣老和尚開始傳授洪宜靜醫術藥物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每次熬煮藥草前,一定將各種的藥草特性、治療的病症、相關的知識及熬煮的方法詳細說明。
「生活中處處都有智慧」這是洪宜靜深深的體會。跟在老和尚身邊的日子特別充實,聰慧的洪宜靜不但學會了許多藥草的用法及療效,還會想到許多好點子。例如,她發現許多重症及具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餵食藥物時具有相當的危險及難度,外診出發前她都會將藥物煎制好,裝在淨瓶裡,然後用處理乾淨的「柳枝」,蘸藥來餵食,柳枝使用後就丟棄再換根新的。至於外傷的患者,就直接用柳枝蘸藥,輕輕一揮灑,藥汁就「飛」附於傷口,還真是既安全又聰明的做法,老和尚看了小幫手如此聰明的做法,不住的點頭稱讚。
老和尚也是洪宜靜的人生導師,他除了傳授知識及醫學上的學識與技巧,經常出一些人生的考題讓洪宜靜思考。在反覆的試煉下,她想通了一點,要多聆聽別人的想法,多瞭解別人心中的痛苦,才有辦法替自己及病人找尋問題的解答,因為人的疾病不止有身體上的問題也有心理上的層面。
這也成為洪宜靜日後在行醫及自己修行上的心法—「靜下心傾聽對方的聲音」
老和尚在洪宜靜十八歲的時候離開人世駕鶴西歸,師父的辭世帶給她很大的衝擊。
洪宜靜廢寢忘食的研讀師父留下的醫學書籍,也不斷的修持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彌補自己醫學常識的不足。沒多久,一場瘟疫的爆發,讓她平凡的生活產生不平凡的動盪。那年「瘧疾」瘟疫悄悄侵襲了江蘇一帶,死亡人數與速度讓人瞠目驚恐難以置信。疫病發生的如此迅速令人措手不及,當她看到屍橫遍野,無數人死亡、重病的悽慘,這一刻,洪宜靜的心在顫抖。她深深被眼前情景刺痛,洪宜靜眼神中帶著濃濃的哀傷,忍不住重重感嘆一聲—「我一定要找出治療的藥方,能救多少人算多少!」
洪宜靜發動村裡尚未罹病的村民將病人隔離起來,自己每天帶著柳枝及裝著藥湯的淨瓶穿梭在隔離區治療患者,其它時間都投入在治療藥物的研究上。由於經驗不足,單憑藥書上的藥材及藥方,洪宜靜對藥材比例的拿捏還是缺少準頭,這也影響了藥效的精準度。洪宜靜心裡明白,自己最大的弱點就是專業知識不足,雖然空有藥方,藥材與藥引的配比、各類藥性如何相合、煉藥火候等等講究,經驗短缺是她最大的弱點。看著生命的流失,焦急苦思下,洪宜靜想起小時候聽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唉!神農為了眾生誓言要嚐遍百草,而我已有了藥方,還無法掌握療效的準確度,真是慚愧啊!」
洪宜靜每天在與病患的接觸下也被傳染了瘟疫。她的心情沒有緊張、沒有恐慌,她要拿自己的生命為眾生尋找有效的處方,雖然最後還是沒有成功,但是洪宜靜已經用她的眼、她的心、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真正去面對人世的苦痛和災難。
洪宜靜飛昇後受封為「觀世音菩薩」!她用心觀察世人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去面對這些災難,她的悲心廣大,以救苦救難為己任,讓人讚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