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
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能做到這“三不朽”者,即為聖人。
梁啟超曾言,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則是曾國藩。
王陽明知行合一,心地光明,堪稱做人典範;
曾國藩外圓內方,進退有時,實為做事楷模。
跟王陽明學做人
1、上下求索,志在千里
王陽明出身詩書世家,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更時常告誡他“考取功名”的重要性。
但令人驚奇的是,他並沒有聽從父親的教誨,其讀書學習竟不以“考取功名”為目的。
有一天,年僅12歲的王陽明突然向老師問道:“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不假思索答道:“唯讀書登第耳。”
王陽明搖頭說:“讀書登第恐未為第一。”
老師反問道:“那你說什麼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王陽明堅定說道:“讀書做聖賢!”
此言一出,驚得老師合不攏嘴。見過有志向的,卻未見過如此有志向的!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有了方向,便只顧風雨兼程,從不懼前路漫漫;有了理想,便只管放手去搏,哪管他荊棘叢生。
王陽明數十年如一日地追尋著自己的聖人之道,他曾發奮格竹七天七夜,結果一無所獲,反而大病一場。
但他沒有放棄心中的志向,後來被貶龍場,依舊堅持到底、潛心思索,終於得悟大道,開創心學一派。
而這一切,都起始於他少時的那個念想——做聖賢。
“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人生跌跌撞撞,總得有個志向,只要立志去求,終能得償所願。
其實,立志並不難,難的是:志向往往在阻礙中流於空想。
所以,要想成功,需立志真切,省察克治。
如此,餘生才能擁有詩和遠方。
2、萬事從容,豁達以對
正德年間,王陽明因直言進諫,得罪了大宦官劉瑾,被貶到荒涼之地,擔任龍場驛丞。
在遠赴龍場的路上,他又被劉瑾的手下追殺,幸好自身足夠機智,才用金蟬脫殼之計躲過一劫。
雖然經歷了兇險遭遇,但依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鼓勵自己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就這樣,王陽明繼續邁著堅定的步伐趕赴龍場。
龍場是個蠻荒之地,蛇獸遍地,瘴癘瀰漫,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更糟糕的是,這龍場驛站連像樣的住房都沒有,糧食也極度匱乏。
面對此種絕境,王陽明不過淡然一笑。無房屋居住,那我就住山洞;沒糧食吃,那我就開墾荒地。
於是,王陽明開始了他山洞內研究學問的歷程,併為洞取名“玩易窩”,還寫了一篇《玩易窩記》來記述這段特殊的時光。
從此,他置榮辱得失不顧,白天黑夜端正靜坐, 內心清靜守一,在“日有三死”的兇險環境中頓然悟道,真正實現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目標。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遭遇禍事而不亂,身處困境而不怨,只要苦不入心,再困苦的處境也是甜的。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一個人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這便是用從容豁達昇華了自己的人生。
3、內心自足,默然無爭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舉朝震驚,文武失色。
正當朝廷百官不知所措時,南邊卻傳來了一個好訊息:王陽明以迅雷之勢,成功平叛!
王陽明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成功平定叛亂,立下大功。
只可惜,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宦官張勇為了搶奪王陽明的功勞,竟然慫恿正德皇帝將寧王放掉,然後再由皇帝親自去抓捕。
正德皇帝天生貪玩,又痴迷於行軍打仗,聽了張勇的話後不由得心動起來。
王陽明很清楚,若此刻放了寧王,等於放虎歸山,日後再想抓捕就難了。
他雖然心中著急,但也明白直言進諫只會適得其反。
於是,他選擇以退為進,用“不爭之心”對待搶功之人,主動將平定寧王的功勞讓給張勇,而他自己卻去研學悟道了。
張勇得了好處後,自然也就不再和王陽明計較了,王陽明因此逃過一劫。
在那個宦官當政、朝野動盪的時代,王陽明勘破世情,不再與萬事萬物相爭,潛心研學,終成一代聖人。
他曾說:“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適當退讓能獲得好處,一味爭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不爭,並非不思進取,而是從大局出發、審時度勢,為自己留一份清靜,也為他人留一個機會。
名利換不來人生幸福,惟有心靈寧靜祥和,餘生方可自在安樂。
看淡名利,不爭不怨,這便是我們對自己餘生的最大慈悲。
向曾國藩學做事
1.外圓內方,剛柔並濟
曾國藩年輕時脾氣不好,在京任職期間“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致使“諸公貴人見之或引避,至不與同席”。
以上種種都為曾國藩在京城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不僅影響了他的心情,也影響了他事業的發展,甚至還差點為他惹來殺身之禍。
咸豐皇帝剛登基時,曾國藩曾上了一道奏疏痛批官場之不良風氣。奏疏中言辭犀利,咄咄逼人,竟絲毫不給皇帝留面子。
咸豐帝看後勃然大怒,連呼十幾聲“狂悖”後,立刻下令讓軍機大臣給曾國藩定罪。
後來,在其他正直大臣的規勸下,咸豐帝才漸漸平息了怒火,放過了曾國藩。
逃過一死的曾國藩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我一心想辦好事,卻總是將事情弄糟呢?看來的確是我的處事風格有問題,我當以此為戒啊。”
後來,曾國藩漸漸改變了自己“不近人情”的處事風格,以“內方外圓”的原則待人處事,仕途果然順遂了許多。
正如他自己所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柔,能讓你贏得人心,路越走越寬;剛,能讓你贏得尊重,路越走越遠。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必然是懂得剛柔並濟的。剛柔並濟的處世之道,會為你的生命注入韌性,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
2.深思熟慮,不驕不躁
如果一個人內心驕躁,那肯定是會吃苦頭的。
這一點,曾國藩很有發言權。
公元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從廣西攻入湖南。
在湖南老家丁憂的曾國藩聞訊後,立刻就地籌建團練,準備抵抗太平軍的進犯。
在曾國藩看來,太平軍不過一群烏合之眾,是很容易消滅的,所以他制定了一個迅速消滅敵人的計劃。
然而,曾國藩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對手將會親手打破他的美夢。
面對經驗豐富、士氣高昂的太平軍,曾國藩作戰屢屢失敗,他越是想要快速殲敵,就敗得越慘。
在一次次的殘酷打擊下,他開始反思自己,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克敵制勝的計劃。
針對太平軍擅長肉搏的作戰優勢,曾國藩指揮湘軍佔據有利地形、修築堡壘,透過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式來蠶食太平軍領地。
同時找機會切斷敵軍補給,最後達到耗死對手的目的。
就這樣,曾國藩逐漸扭轉了敗局,率領湘軍攻破了太平軍的大本營。
如果說,讓一個普通人頹廢的根源是懶散,那麼讓一個天才隕落的途徑就是驕躁。
《菜根譚》有言:“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你的每一次驕躁妄動,實則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要知道,一個人只有在冷靜時,才能看到真相,才能合理解決問題。
如果只是用自己急躁和混亂的思維去做事,那麼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古人常說:“學必由聖。”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是看他生前有多大功績,而是看他身後浸潤了多少後世子孫。
做人當學王陽明,以入世事,煉出世心;做事當學曾國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願我們都能在入世出世之間,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安放好自己的靈魂。
與諸君共勉。
作者 |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