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0月10日報道,大約2.51億年前,地球上大約96%的物種在二疊紀末期所謂的“大滅絕”中消失。而今,科學研究人員表示,人類活動已經導致此前的很多警告訊號重現,使我們接近新的大規模滅絕。
報道稱,有毒細菌的大量繁殖,其中藻類和其他微生物迅速覆蓋淡水系統,基本上淹沒了生活在下面的一切,這種情況正在增加,有些甚至已經可以與“大滅絕”時期扼殺水生生物的情況相提並論。
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古植物學家克里斯·梅斯和一個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令人擔憂的重點在於導致“大滅絕”的自然條件與地球當前因氣候變化而面臨的緊急情況之間存在相似之處。
報道認為,這是一個可怕的警告,因為我們可能面臨與“大滅絕”類似的全球危機。
“與過去經歷大規模物種滅絕不同的是,我們有機會透過保持水道清潔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防止這些有毒細菌大量繁殖。”梅斯表示。
據科學家稱,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大規模森林砍伐和侵蝕造成的土壤流失是預測的下一次大規模滅絕的關鍵因素。
參與研究的康涅狄格大學地質學家特蕾西·弗蘭克說:“我們在湖泊和淺海環境中看到越來越多的有害藻華,這與溫度升高和植物群落的變化有關,這些變化導致淡水環境日趨富營養。”
梅斯表示,我們尚未抵達“大滅絕”的時刻,因為不幸中的萬幸,當前的二氧化碳水平與工業化前時代相比並未翻倍,而在“大滅絕”時期,這一水平至少增加了6倍。
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高奏凱歌,因為近年來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比工業革命以來的排放總量還要高。
報道介紹,“大滅絕”期間的情況與當前情況之間的一個差異因素在於人類的行為,因為當時的汙染氣體主要是由於強烈的火山活動而自然產生的。
“過去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火山活動,而當時觀察到的二氧化碳水平上升率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由於人為影響導致的二氧化碳上升率相似。”弗蘭克表示。
報道稱,這不僅拉響了有害微生物增長對水體造成不可挽回影響的警報,還使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災難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例如更頻繁的颶風、洪水和山火等。
報道指出,解決方案似乎很簡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保持水道清潔。如果我們能夠不斷靠近這兩個目標,就可以延長我們物種在地球上的壽命。(編譯/韓超)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