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享譽國際的中國“深潛院士”。2018年,82歲的他乘坐國產載人深潛器,連續數次深潛南海,親身探索瑰麗的海底世界。他曾僅憑簡陋的科研裝置研究幾抔海底泥沙樣品,發表了贏得國際同行尊敬的研究成果。他曾主持中國海區的首次大洋鑽探,提出關於南海形成新論,一步步推動中國深海科技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他說自己已耄耋之年,必須爭分奪秒、風雨兼程,全力以赴把年輕時因科研條件不具備而耽誤的時間搶回來。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潛海底,期盼40載後終於夢圓
1978年,中國的石油科技代表團到法國、美國去考察,汪品先是其中一員,那次活動讓他大開眼界。在為期兩個月的考察中,他們參觀了十幾家石油公司和大學實驗室。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上的石油公司已經開始探索深海,汪品先第一次聽說人可以下潛到數千米的海底。
“在巴黎的一個宴會上,我旁邊坐著一個瘦瘦的法國科學家,他在深潛領域頗有建樹,曾經下潛到地中海底,說那裡的海百合特別漂亮,他讓我有機會一定要下去看看。沒想到40年後我也下到了海底。”汪品先說。
2018年,汪品先82歲,他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9天時間裡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當汪品先第一次下到南海深處,他看到層層疊疊的冷泉區貽貝群。他驚異於深水珊瑚林的神奇、美麗,它們是形態各異的動物,高的像喬木,矮的像灌木,更矮的像草,構成了夢幻的深海“園林”。在一片漆黑的深海海底,它們是另一個奇妙的生物世界。“海底太美了,深潛的時候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尋覓的。”汪品先激動地說。從首次聽說“深潛”到親自下到海底,從不惑之年到耄耋之年,汪品先為了這個“深潛”夢想整整盼了40年。
探深藍,深海科學鑽探獲突破
1960年,汪品先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後,被分配到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地質系工作。當時的工作和科研條件很艱苦,從名字來看該系是專司海洋地質研究,但是不具備研究條件,大家只能做一些最基礎的科研準備工作,默默努力。
到了20世紀70年代,汪品先和他的同事們依靠簡陋的裝置,建立起了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他們住的宿舍是以前的病房,工作的實驗室是廢舊車間,用來研究微體化石的是兩個對不上焦的顯微鏡。“雖然科研條件差,但是我們仍然奮發努力,想要有所作為。當時,我得到了一些海底表層的泥沙樣品,於是我就用吃飯的大瓷盆把泥沖洗之後,得到沉下來的海洋微體化石,再放在顯微鏡底下去研究。” 汪品先說。
就是憑著這樣的韌勁兒,汪品先和同事們在1980年完成出版了《中國海洋微體古生物》文集,這本書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注意,後來還被翻譯成英文出版。
“我記得,當時有一家法國雜誌感到困惑,中國同行怎麼能這麼快地作出海底微體化石研究成果呢,感嘆中國深海科技覺醒了。該研究成果後來還獲了獎。汪品先說。
20世紀70年代起,汪品先透過微體化石系統地進行古環境研究,曾完成我國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體古生物分析任務。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首次發現了南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在冰期和間冰期旋迴中環境與沉積變化的古海洋學放大效應。
深海研究的突破性成果需要依靠國際大洋鑽探,而大洋鑽探航次是要透過國際競爭才能實現的。1997年,汪品先提出在南海鑽探東亞季風歷史記錄的建議書,在國際評審中名列第一。1999年初,他作為首席科學家成功主持了中國海區的首次大洋鑽探,實現了中國海區深海科學鑽探零的突破。此後,他一直在為推動我國的深海研究作貢獻。
1999年,在南海實現了中國海區的第一次深海科學鑽探,即大洋鑽探184航次。“這個航次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主持的,也是以中國人為主開展的。我們在南海打了那些井之後,得到了西太平洋最好的海底沉積記錄,非常完整地記錄了西太平洋環境變化的歷史。”汪品先說,登上國際大洋鑽探船那一年他已63歲,但是他覺得自己的科研正青春。
提新論,向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2011年起,汪品先開始做他這輩子“一件比較大的事情”,他成為了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全國共有30多個單位、700多名研究人員參加這個計劃,其中包含60個研究專案,是我國海洋領域第一個大型基礎研究計劃,採用一系列新技術探測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過程及其演變,最終獲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傳統觀點認為,南海在地質形成等意義上來說與大西洋類似,是“小大西洋”,但以汪品先為代表的科學家透過對南海的研究發現,南海成因其實有著獨特的模式,並未遵循大西洋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見解。此外,他們還發現,低緯度地區的氣候並非只受高緯度北極冰蓋驅動,而是有自己的變化規律。
“我感到非常高興,經過差不多十年的奮鬥,我們提出了‘板緣張裂’‘低緯驅動’等新認識,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汪品先說:“南海深部計劃好比解剖了一隻麻雀,我們研究了南海是怎樣產生的,後來怎樣變化的,今後會往什麼方向去演變。”
55歲時,汪品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63歲時,他開始做深海研究。“我是沒有博士學位的,但我選上院士之後做了很多深海的工作,我做的是‘院士後’。”汪品先風趣地說。當被問及今後的規劃時,他顯得從容堅定:“70多歲的時候,我想幹到80歲,80歲的時候想幹到85歲,現在我即將滿85歲,我要幹到90歲,把早期因科研條件不具備而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