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核潛艇在南海水域與不明物體相撞事件已經成為全球焦點,10月7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表宣告稱,其一艘核潛艇於10月2日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潛航時與不明物體相撞,碰撞事故導致11名艇員受傷,其中兩人的傷勢被判定為中度。
美國海軍同時公佈了核潛艇的型號,讓人大感意外的是,撞擊的並不是當前美國海軍老而彌堅的洛杉磯級,也不是當下批次服役的弗吉尼亞級,而是美軍建造數量最少也是最神秘的海狼級,該級核潛艇僅服役了三艘,原因無他,就一個字:貴!由於大量採用了冷戰時期的前沿技術,在蘇聯解體之後,原本計劃建造28艘的海狼級一下子被砍到僅剩三艘,這不得不讓人想到有著同等遭遇的DDG1000導彈驅逐艦。
發生水下撞擊的是海狼級的二號艇,名為“康涅狄格”號,由於美國海軍並未公佈遭遇水下撞擊的確切原因,因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奇,有說海底撞山的,有說撞了無人潛航器的,也有人說撞擊了民間公司的水下養殖箱的。至於撞擊原因,國際社會的猜測較為一致,那就是可能因為海圖不夠精確,或者是採用了過期的海圖導致的。
核潛艇不像水面艦艇,擁有寬闊的視野也手段多樣化的探測裝置。一旦潛入水下,基本上屬於與世隔絕的狀態,為了不暴露自身的位置,通常只能透過事先精密探測的海圖航行。而南海水域作為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美國在這一帶的間諜活動並不順利,其用於水紋測繪的測量船一旦進入中國專屬經濟區,就會遭到中國漁民的“熱情款待”,雙方通常僅相隔數米遠。原因無他,撈取美國測量船釋放的間諜裝置,畢竟對於一艘漁船而言,如果能撈到一個間諜裝置,其價值往往比一條小漁船的漁獲高得多。
在海狼級遭遇水下撞擊之後,美國海軍依然賊心不死,就在美國核潛艇水下撞擊後的第8天,據著名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10月10日釋出的訊息,美國海軍“瑪麗西爾斯”號海洋測量船於9月26日進入南海後,就開始在南海進行大範圍測量活動。其中10月1日至4日在海南島以南的海域活動,5日至9日一直抵近越南海岸,從北往南作業,在萬安灘附近折向東北,直撲南沙群島,目前依舊在該海域逗留。
“瑪麗西爾斯”號隸屬於美國的探路者級,對此很多軍迷或許比較陌生,畢竟長期以來,來南海的主要是美國的無暇級或者其前型“勝利”級,兩者外觀差異極小,都採用了穿浪型雙艇身設計,而探路者級則採用了傳統設計佈局。海洋測量船的惡毒之處在於,除了能夠精準繪製海圖外,利用其搭載的“拖曳線列陣聲吶系統”和“低頻主動聲吶系統”可有效探測核潛艇和常規柴電潛艇,一旦捕獲到潛艇,可收集絕密的聲紋資訊,並納入資料庫,而美國的核潛艇在掌握聲紋資訊後,可辨認潛艇的水下特徵。
相比無暇級和勝利級,探路者級的排水量更大,滿載排水量達到了4762噸!這意味著其自持能力大幅加強。儘管探路者級於上世紀90年代建造服役,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效能落後,相反,該型測量船搭載有無人潛航器和工作艇,裝備了回聲測深儀、海底淺層剖面儀、多普勒聲學測流儀、磁力儀等多種海洋測量裝置和測量工作站,可詳盡的探測海底地形、淺層剖面,可以說是一艘不折不扣的間諜船。
用美國海軍退役情報軍官的話來說:“有了‘探路級’測量船,全球熱點海域的具體情況對我們來說就像自己家的花園一樣熟悉”,其強大的偵察探測能力可見一斑。
海洋測量船是潛艇出航的重要保障,然而一次精密測量並不能一勞永逸,隨著地質板塊的活動,部分海底的地形地貌變化相對較快。因此海洋測量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量較大的活動。事實上,這並不是“探路者”級測量船第一次在中國周邊海域出現,早在2002年8月,中國海監船舶在東海我國專屬經濟區內,發現了未經我國批准擅自非法進行測量活動的該級測量船“薩姆納”號,並對其進行了跟蹤監視。
除此之外,由於測量船的非法測繪,還曾在國際上鬧出過不小的外交風波。2016年12月,“探路者”級“鮑迪奇”號測量船在南海國際水域進行蒐集情報工作,釋放了兩架水下無人潛航器,其中一架無人潛航器被中國海軍打撈,當場“人贓俱獲”。
水底的聲紋資訊以及潛艇的聲紋資訊,其重要性已經無需贅述,基本上都是絕密,特別是沿海、沿岸的水紋資訊。美國之所以建造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並將其稱為是一種“瀕海作戰核潛艇”並強調淺水機動能力,就是妄圖依賴美國掌握的聲紋資訊,可潛入他國海岸附近執行任務。由此可見,小小的一艘“探路者”級,其帶來的威脅絲毫不亞於一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
作者: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