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中湧現出不少帥才名將。
這些將軍們徵戰沙場多年,苦戰惡仗經歷了無數場,也積累了很多的實戰經驗,所以帶兵打仗都是一把好手。
1950年朝鮮戰爭全部爆發之後,美軍一步一步的逼近了朝鮮的腹地,眼看就要越過了三八線,如果我國再不出手對美軍來點教訓,他們馬上就要進入我國鴨綠江了。
黨中央毛主席看穿了美國的陰謀。
果斷的決定派遣兵力趕赴朝鮮進行支援,這就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抗美援朝戰爭。
挑選抗美援朝主帥
那時候的我國內戰剛剛結束,新中國才成立沒有多長時間,國家還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所以各方面的條件和美國相比都不佔優勢,為了能打贏這場仗,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作戰經驗豐富的、有超強指揮才能的人來做總指揮。
那麼到底誰是合適的人選呢?
黨中央和毛主席首先考慮的第一人選是粟裕將軍,因為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考慮到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為了更好的保衛東北邊疆,組建了東北邊防軍。
毛主席點名要讓粟裕擔任這支部隊的司令員兼政委。
在1950年10月8日的時候,毛主席正式下達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這支志願軍部隊就是由東北邊防軍改編的。
粟裕將軍很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別看我軍中會打仗能打仗的將軍不少,但是能夠遊刃有餘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卻是屈指可數。
還有就是粟裕打仗非常有特色,總是以出其不意而致勝,他的仗打的靈活,不拘一格,最大的特色就是打逆風仗。
對於黨中央的這個任命,粟裕是絕對服從的,但是因為戰爭中受過重傷,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導致經常會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
面對黨和毛主席的信任,他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完成好這個任務。
他忍著身體上的不適,立即開始著手部署作戰計劃。按照粟裕對指揮部班子搭配的要求,黨中央毛主席把粟裕的生死之交蕭勁光,調了過來給他當副手,出任副司令一職;把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肖華調過來給他做副政委。
毛主席之所以安排這兩位將軍來協助他,其實還有一層意思,粟裕雖然仗打得多,打得好,但是資歷比較淺,沒有參與過革命戰爭中的一些大事件。
這時讓他擔任部隊中的最高指揮官,而且還是軍政大權都由他一人掌握,毛主席怕三野四野的一些將士們不服他,因為這支部隊中大部分人都是原來的四野部隊的官兵,而蕭勁光和肖華都是在四野中非常有威望的兩位將軍,有他倆給粟裕坐鎮,就萬無一失了。
一切準備就緒,就欠東風了,但是誰料到臨近出征時,粟裕的病情突然加重了,頭暈頭痛的起來連正常的工作都難以堅持,腦袋都不能左右晃動,連吃飯和下床行走都成了問題。
毛主席得知粟裕的情況之後,無奈之後只好另選他人。
後來粟裕被中央軍委安排到青島治病療養。
黨中央經過商議,都一致覺得林彪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林彪是大家公認的軍事奇才,特別善於打硬仗、大仗,打起仗來又刁又狠。
而且他還是四野的司令員,所以指揮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但是林彪在抗美援朝的事情上和毛主席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他不支援我國派兵前往朝鮮和美軍作戰,因為我軍和美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懸殊很大,是否能打贏這仗,他沒有把握。
再加上在戰爭中受傷嚴重,現在還沒有好利索。
最後黨中央和毛主席經過慎重考慮,放棄了林彪這個人選。
陳毅主動請纓出征 毛主席婉拒
粟裕和林彪都無法統帥志願軍入朝作戰,而戰火馬上就要蔓延到鴨綠江畔,而我志願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掛帥之人,毛主席和周恩來都有些焦急了。
但是掛帥出征朝鮮又不可不慎重,出國作戰不比國內,各方面的條件都得考慮到,不是拿出一個將軍就能做得了統帥的,這個出國作戰的統帥,必須具有過硬的軍事指揮才能和不畏困苦不畏艱險的決心,並且還要有必須打贏美國的信心。
當毛主席還在為掛帥人選愁眉不展的時候,老將陳毅站了出來,主動請纓要求擔任志願軍的主帥。
陳毅在黨遇到了困難的時候,能夠主動積極的站出來替黨分擔,這種有擔當,敢負責任的態度很讓人感動,但是毛主席還是婉轉的拒絕了他的請求。
毛主席不同意陳毅掛帥,第一是因為當時陳毅是上海市的的第一任市長,上海又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有極強的戰略意義,再加上中國剛剛解放,一些國民黨反動派和資本主義的殘餘還沒有清除乾淨,新中國的腳跟還沒有完全站穩,陳毅作為上海市的最高領導人,他身上的擔子非常重,需要完成的任務和抗美援朝相比,是同等的重要。
毛主席看得比較遠,所以不想讓給陳毅再壓擔子,所以婉言拒絕的他的請戰要求。
第二陳毅雖然是領兵打仗的一員猛將,但是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不足。
另外,陳毅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不是很突出,他更適合搞政治思想工作。
所以毛主席和陳毅經過了一番長談,婉轉的回絕的他掛帥上戰場的請求,但是鼓勵一定要把上海這座重要的城市管理好,讓上海的局勢儘快平穩下來,經濟儘快發展起來。
彭老總掛帥出征 赴朝鮮
黨中央毛主席考慮來考慮去,最終拍板選擇了彭老總。
彭德懷在軍中很有威望,地位顯赫資歷深,有過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而且打過不少的硬仗,經歷過無數次的惡戰。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衡量都是不二人選。
當時,身為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軍司令員的彭德懷,正在忙於大西北的建設,突然接到讓他立刻前往北京開會的密令,他一刻都沒敢耽誤立即乘飛機來到北京。
到了中南海會議廳開會的時候,他才知道開會討論的是抗美援朝的事情,但是他還不知道準備讓他統帥志願軍,前往朝鮮和美軍決一死戰。
在會議上,有一些人是反對派兵援朝的,當時彭德懷只是聽,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後來,毛主席單獨約他進行了一次談話,毛主席問彭德懷對於出兵支援朝鮮是什麼看法,彭德懷錶示對毛主席決定出兵支援朝鮮的決策非常贊同。
當毛主席告訴他準備讓他來掛帥前往朝鮮時,彭德懷也沒有太過驚訝,只是問了一句:“中央不是早已決定讓林彪掛帥嗎?”
毛主席把前面選帥未成功的情況和彭德懷談了一下,然後彭德懷沒有再說什麼,沉默片刻後,彭德懷說道:“黨中央做的決定,我一定服從。”
毛主席此刻深深的舒了一口氣:“好,好,這下我總算放心,現在美國人已經逼近了三八線,我們必須儘快出兵。下午再開個會,你把你的看法和思路和大家說一說吧。”
在下午的會議上,彭德懷把自己的作戰思路以及入朝作戰的必要性詳細的說了一下。就這樣,這次由彭德懷掛帥出征朝鮮的決定就算確定了下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彭德懷大將軍統領著25萬志願軍,跨過了鴨綠江進入了朝鮮,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大幕。
彭德懷老總沒有辜負毛主席的信任,他充分發揮了他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人民志願軍在他的指揮下,共對敵人發動了五次戰役,把美軍打的暈頭轉向,在我志願軍步步緊逼之下,撤離了三八線。
曾經不可一世的美軍部隊受到了重創,損失慘重。
於1953年7月,無奈的簽訂了《朝鮮停戰協議》,抗美援朝戰爭以勝利而告終。
朝鮮人民終於過上了平靜安穩的生活,中國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中國志願軍於1958年也全部安全的撤回了中國。
美國想利用朝鮮做跳板進入中國,然後再稱霸東亞的陰謀徹底破滅了。
抗美援朝的這一仗,打服了美國鬼子,打出來中國志願軍的威風。
結語:
彭德懷掛帥出征朝鮮,最後勝利歸來,而陳毅為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同樣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擅於用人,讓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地方,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才能,為國家做出同等重要的貢獻。
在國家危難之際,像陳毅這樣的一些老前輩們,不計個人得失,不為個人榮譽,只想著為國家排憂解難的這種精神和責任,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