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亞洲的侵略
在近代的日本因為軍國主義思潮的發展讓其在亞洲掀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侵略活動,很多國家都遭到過日本的毒手,其中以中國為最。日本在1931年攻陷了我國東三省地區,然後又在1937年掀起了全面侵華的序幕,導致大量中國軍民死於戰火。
日本侵華耗時長達14年,除了中國,亞洲很多國家都遭受過日本的毒手,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甚至日本還一度打到了緬甸。然而在亞洲沿海的一眾國家中,有一個國家,日本只攻打了一次放棄了,之後再也沒有進攻過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印度。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點。
三點原因
首先是日本對於攻佔印度的需求不急迫。
日本當年發動的侵略戰爭其本質是工業擴張。日本需要大量的殖民地獲取工業原料,然後將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傾銷出去。因此日本才會去攻打東南亞,因為那裡有著大量的油田。
至於日本侵略中國,如果我們翻開中國淪陷的城市,就會發現日本是從中國北方一路向南擴張,其目的就是要打通從日本到東南亞的沿海交通線。因此印度在二戰中既沒有日本急需的工業原材料,地理位置又不在日本工業運輸線上,所以日本對於侵佔印度的需求並不急切。
第二點是作戰難度。
印度在亞洲版圖上的確是一個好地方,面向大陸一方環山,只有一條山谷能通往外界,內部氣候又十分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如果用來種甘蔗、橡膠等工業作物,對於印度這一個工業國的作用是巨大的。
然而氣候適應植物生長意味著當時的印度到處都是密林,瘧疾、登革熱等疾病頻發。像日本唯一一次對印度展開侵略的英帕爾戰役中,日軍就有大量人員在印度生病,導致非戰鬥減員。而面向大陸一面環山意味著無法對其造成有效夾擊。因此日本考慮了印度的攻佔難度,在英帕爾戰役後再也沒有侵略印度。
第三點是日本力不從心。
日本在攻佔東南亞各國後和美國展開了太平洋戰爭,大量的精銳部隊都抽調到了東南亞和太平洋。但饒是如此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也開始慢慢力不從心了,更何況去攻佔印度?
日本佔領緬甸都是1942年的事情了,當時日本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出現了疲態,已經無法再分出手去進行更大的軍事行動。所以在一次象徵性的英帕爾戰役後,日本再也沒有侵略過印度。
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