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李明
戰略與戰役戰鬥的關係,是整體與區域性關係在軍事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如何正確處理這對軍事範疇,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創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為指導我軍以弱勝強、從小到大的重要因素,時至今日仍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役戰鬥上重視敵人
從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決定力量的基本觀點出發,毛澤東在1946年8月同美國著名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時提出了一個帶根本性的戰略思想:“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當時,黨內軍內一些人因為懸殊的軍事實力差距而害怕同國民黨決裂,而毛澤東卻不這麼認為。他深刻指出:表面上看,國民黨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又在《關於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文中多次強調了這一觀點。毛澤東認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重性一樣,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一方面他們武裝到牙齒,成百萬千萬地吃人,表現為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從這一點上講,要重視他們並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在每一個區域性上,在具體鬥爭問題上,採取謹慎態度,講究鬥爭藝術;另一方面他們逆歷史潮流而動,喪失人心,終究會轉化為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因此要藐視他們並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在根本上,在整體上,敢於同他們鬥爭,敢於爭取勝利。至於原子彈等新式武器,毛澤東也認為其不過是紙老虎,表面上看起來嚇人,實際上並不可怕,它同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切新式武器一樣,決定不了戰爭的最終勝負,只要緊緊依靠人民就完全有辦法對付。
根據這一根本認識,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並實踐了在戰略上以弱當強,在戰役戰鬥上以強勝弱的思想,強調在戰略上不害怕強敵,不害怕戰爭,敢打必勝;在戰役戰鬥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各個殲滅敵人,解決了如何正確認識敵我力量懸殊差距的問題,也找到了有效轉化敵我力量強弱對比的途徑,成為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基本原則。
戰略上內線持久的防禦戰,戰役戰鬥上外線速決的進攻戰
主動權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失去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戰敗或被消滅。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創造性地將主動權區分為戰略主動權與戰役主動權,其中戰略主動權是指軍隊在戰爭全域性上的行動自由,戰役主動權則指軍隊在區域性或一定程度上的行動自由。毛澤東指出,戰略主動權的獲得,有賴於軍隊在總體力量上超過敵人,體現為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戰役主動權可以相對獨立於戰略主動權而存在,獲得戰略主動權只是獲得戰役主動權的物質基礎,能否實際獲得戰役主動權還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相對戰略上被動的一方,具有戰略主動權的一方比較容易取得戰役主動權,但其戰略主動權必須依賴戰役主動權來保持,透過戰役主動權起作用。按照毛澤東的這種指導思想,我軍在解放戰爭戰略防禦階段中,在沒有戰略主動權的情況下,透過正確的主觀指導奪得戰役主動權,取得一個個戰役戰鬥的勝利,從而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最終贏得戰略主動權。反之國民黨軍只有戰略主動權,沒有轉化成現實的戰役主動權,在一個個戰役戰鬥中被動挨打,最終由進攻轉為防禦,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可以說,爭奪戰役主動權是中國革命戰爭指導的一個重點。
立足中國革命戰爭敵強我弱、敵人擁有戰略主動權的實際情況,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將戰略上內線持久的防禦戰與戰役戰鬥上外線速決的進攻戰結合的思想。在戰爭初期,敵人實力雄厚往往處於戰略進攻地位,而我軍由於堅守自衛立場以及實力上的差距等原因,在戰略上是處於防禦地位的。但我們這種防禦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它將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有機結合起來,使被動的戰略防禦形式中包含有主動的進攻作戰的內容,以便打破敵人進攻贏得戰爭勝利。戰略上的防禦和戰役戰鬥上的進攻在時間上的表現就是戰略上的持久和戰役戰鬥上的速決。毛澤東認為,無論戰略戰役還是戰鬥,速決總是有利的,但中國革命戰爭是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戰爭,這就規定了戰爭在戰略層面的永續性。另一方面,由於人民軍隊力量上處於弱勢,在戰役戰鬥上必須速決,否則就容易陷入力量在總體上佔優的敵軍的包圍而處於危險境地。從這一點出發,毛澤東指出戰役戰鬥上速決是達成戰略上持久的根本途徑,戰略上的持久又是戰役戰鬥上速決的前提條件,兩者是一件事的兩方面,從而把戰略上的持久與戰役戰鬥上的速決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戰略上防禦和戰役戰鬥上的進攻在空間上的表現就是戰略上的內線作戰和戰役戰鬥上的外線作戰。一般而言,戰略防禦的一方往往處於內線作戰,從總體上說是處於被動和不利的態勢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透過外線的進攻戰,大量地殲滅敵人才能實現。因此毛澤東認為,在內線與外線的矛盾關係中,戰略上內線作戰的軍隊要爭得外線作戰的主動,關鍵是要把戰略上的內線作戰與戰役戰鬥上的外線作戰結合起來,堅持內線中的外線作戰,在戰略防禦中多打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
戰略上有規則有定向,戰役戰鬥上不規則無定向
戰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正確確定作戰的空間方向,對於戰爭的勝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在戰略方向上沒有規則和定向,就不利於持續努力實現戰略目標,就很難贏得戰爭;反之,如果在戰役戰鬥上機械固守一定的規則和方向,則容易被敵人摸清規律喪失主動,同樣很難贏得戰爭。在紅軍的東征戰役中,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戰略上有規則有定向,戰役戰鬥上不規則無定向的思想,將實現確定的戰略目標與靈活機動的戰役戰術指導結合起來,體現了戰略指導上的高超藝術性。
戰略上有規則有定向,指戰略指導者在一定階段內,對軍隊作戰的戰略方向和戰略區域,必須有所算定,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不能輕易變換,以利戰略目標的實現;戰役戰鬥上不規則無定向,指軍隊的戰役戰術行動必須保持高度機動靈活,不機械固守某一具體的方向和地域。在這裡,毛澤東將軍隊的作戰方向區分為戰略方向和戰役戰鬥方向兩類,強調在戰爭中軍隊必須有明確的戰略指向並保持相對固定,在戰役戰鬥中則要保持靈活機動,有規則有定向和不規則無定向相反相成並行不悖,深刻反映了軍隊作戰戰略方向和戰役戰鬥方向之間的辯證關係,共同構成了指導軍隊選擇作戰方向的一項根本性方法論原則。
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我軍很好地堅持了這一指導思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戰例。解放戰爭初期的蘇中七戰七捷,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3萬餘人,根據毛澤東、中央軍委關於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精神,在戰略上堅持以蘇中解放區腹地為預定戰場,各次具體戰役的攻殲物件和突擊方向則根據具體敵情靈活選定,在從東海之濱到運河東岸長數百里的正面上往返機動,哪裡的敵人薄弱好打就在哪裡打,不拘一格,使敵人摸不著頭腦,處處被動挨打,創造了以1/4於敵的劣勢兵力,殲敵5.3萬餘人的重大勝利。反觀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頻頻出現更換戰略方向和決心的事情,遼瀋戰役期間在幾十萬東北蔣軍是撤是守的戰略問題上舉棋不定,淮海戰役期間對於徐州杜聿明集團是戰是撤又是一再猶疑,平津戰役期間對於傅作義數十萬部隊是東撤還是西撤也是遲遲不決,使得作戰指揮的戰略方向不明,戰略決心反覆,喪失戰機造成被動。在戰役戰鬥上,蔣介石又強調以靜制動,固守據點,導致蔣軍在戰役戰鬥上總是行動遲緩、戰術機械,每每為我所制,招架不住,最終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