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哲學家赫爾岑說:
“不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鑑別力。”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眼界。
而讀書,是拓寬視野的捷徑,也是最低成本的自我增值方式。
01 讀書,讓內心更堅定
作家梁實秋在散文中寫道:
“對於一般人而言,讀書,是最簡便的修養方法。”
讀書,讓人專注,從而提升定力。
在這喧譁世界中,書房,是抵禦浮躁的淨土。
法國最佳莫泊桑,小時候機靈聰慧,興趣愛好廣泛。
有一次,舅父帶著莫泊桑去拜訪前輩福樓拜,並且想讓他拜福樓拜為師。
福樓拜問到:“你跟我說說你每天的學習情況。”
莫泊桑說:“我上午用2個小時來讀書寫作,另外彈2個小時鋼琴,下午則去學習修汽車,接著去跟朋友踢足球,晚上我會去店裡學習如何製作燒鵝。”
莫泊桑很得意地反問到:“您每天都幹些什麼呢?”
福樓拜笑了笑說到:“我的一天很簡單。每天上午用4個小時讀書寫作,下午用4個小時讀書寫作,晚上,我還是接著讀書寫作。”
莫泊桑嘲諷道:“難道您就不會幹別的了嗎?”
福樓拜說:“那你有什麼特長呢?”
莫泊桑想了半天,慚愧地說到:“我沒有特長。請問您的特長是?”
福樓拜說:“讀書,寫作。”
原來福樓拜是20世紀的法國“新小說”派鼻祖,他一生立志寫作,創作了《包法利夫人》、《薩朗波》等經典著作,享譽全球。
莫泊桑也意識到自己的浮躁,決心拜福樓拜為師,專注於讀書寫作,最終也成為了一代作家。
“不讀書的人,只活一次;而讀書的人,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
古人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事實上,書本中的一句話、一段話,也許就能在你最危難的時候,給你勇氣和希望。
這比黃金還要珍貴。
讀書,讓人專注於內心的修養,走向更遠的明天。
02 讀書,讓靈魂更富有
林語堂說過:“愛讀書的人,靈魂會優雅起來。”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緩慢而長遠的。
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氣質,拓寬了靈魂的厚度。
餘秀華,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從小就患上腦癱,說話結巴,行動不便。
嫁給了一個男子,那個人卻不疼惜她,經常對她各種暴力。
在這樣艱難的時刻,餘秀華選擇沉浸到書中世界去,看歷史書、哲學書,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視野。
在長年累月的閱讀下,她開始嘗試自己寫詩歌,
只有高中學歷的她,至今已經寫了兩千多首詩。
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為她出版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並獲得了“農民文學獎”特別獎。
一個人出身可以悲慘,但是靈魂卻可以高尚。
讀書,不再於讓你一夜暴富。
而是在你困難時,給你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堅持下去的出路。
《圍爐夜話》這本書中寫道: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
正所謂,富不過三代,而讀書卻可以傳萬代。
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長輩勤勉努力,後代刻苦讀書。
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
03 讀書,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曾有人在知乎上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網友回答說: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善讀書可以醫愚。
以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不到拼天賦的時候。
法國思想家盧梭,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從小沒有上過學,母親也早年去世了。
他寄居在一位牧師家裡,每天需要出去打工賺生活費。
從鐵匠、修鞋到店小二,盧梭什麼活都做過。
即使身處如此困難中,盧梭依舊堅持跟牧師學習拉丁文,擠出時間讀書。
他一心鑽研笛卡爾的著作,吸收偉人的知識,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本領。
最終在37歲發表作品,後來因為釋出了《社會契約論》,而成為奠定基礎的偉大思想家。
很喜歡這句話:
“當才華撐不起野心,能力拗不過現實時,先好好讀書。”
讀書的厚度,決定了一個人眼界的高低。
看得長遠的人,往往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有人問著名主持人楊瀾,女人為什麼要讀書?
她回答道:
“哪怕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帶娃煮飯。面對同樣的處境,讀書可以讓她有不一樣的心胸;
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格局;同樣的培養兒女,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寫作,是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初入職場,當你與客戶一起聚餐,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害羞到不敢說話。
面對刁難,你能引經據典,條條是道的證明自己是對的。
讀書,是頭腦最好的武裝,它讓人思想獨立、性格開朗、眼光獨到。
而一個善讀書、見世面、守良知的人,走到哪裡都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