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
文 | 河西
一箇中國人,卻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這好像有點說不過去。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國這個名稱的由來。
“中國”這個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刻有長達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重要歷史事件,以洛邑為天下之中,故稱其中國。全文如下:
唯王初堙(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西周何尊銘文“中國”
宅,居住的意思。這段話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今洛陽)之事。這裡的“中國”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實際上指的是京師。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註釋:“中國,京師也”。《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中國,踐天子位焉。”裴駟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從這段銘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字寫成了“或”,是國的繁體字“國”中的部分。“國”的本意是用戈來守衛城池。
這個“中國”又逐漸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的代稱,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是與四夷相對的一個概念。
四夷,是古代對中原周邊各族之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有了東南西北,當中的那個中,自然就是中國。就好比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王重陽力壓這四絕,所以是中神通,是最厲害的。
中神通王重陽
1995年出土了一件漢代的文物震驚了整個中國,甚至被神秘主義者視為2000多年前古代的神奇預言。
那一年的10月,中國—日本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墓地上進行例行考古挖掘,幾個月後,他們在尼雅遺址上挖開了一座古墓。這是一個兩人合葬墓。合葬的兩人身上穿著許多衣物,最顯眼的是,其中一具屍體的右臂上綁著一個色彩鮮豔的織錦。織錦色彩絢爛,文字激揚,紋樣詭秘。
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釐米,寬12.5釐米,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釐米、寬1.5釐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字出自《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五星”指的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即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五星聚合是非常非常罕見的天文現象,據天文學家推測,下一次五星再聚首於東方,要等到2040年9月9日。然而,漢高祖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這在《天官書》《漢書》《漢紀》均有記載。
《漢書·高帝紀》:“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這一年,沛公劉邦的軍隊進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秦朝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所以在司馬遷、班固以及這塊織錦的製作者看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這裡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
另外,與“五星”織錦製品同時還出土了一件“討南羌”織錦殘片,是從與“五星”錦相同的錦料上裁剪下來的一部分,根據對具體史實的研究和圖案的綴合分析顯示,織文可以連續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正如之前所述,此時的中國是與四夷相對的概念,因為有南羌這樣的蠻夷,才有中央王朝正統的中國。
在商代和西周初期,中國,是商王或周王能夠實際控制的京師、王畿,到之後指代為中原地區,都不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概念。
《中俄尼布楚條約》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9月7日,清朝政府和沙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在這份條約中,漢文用“中國”,《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
1767年,乾隆本人又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清高宗實錄》卷784),這是“中國”從一個約定俗成的區域概念上升為國家概念的重要規定,同時,對於滿清來說,這個“中國”的概念就不同於之前漢族統治地區的概念,包括了滿族統治的東北地區、蒙古、新疆以及其它邊遠少數民族占人口多數的地區,只要進入了清朝的版圖,統稱為“中國”,這當然有利於中國內部民族的團結與融合。如果從正統的蠻夷觀念來看,不要說蒙古、滿族這樣的“北狄”不可能進入“中國”,就是江南地區的“南蠻”成為“中國人”也是衣冠南渡之後的事。南北朝時期,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其實質是要以自己為正統,貶低對方為蠻夷非法政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這個國家和地理概念,是有歷史發展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注意區分。
在中國古代,與國家相對應的,則是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所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在現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形成之前,即使乾隆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對外宣稱“中國”,在乾隆的心中,中國與天下恐怕還是要劃等號的。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臺灣地區有個歌手叫周治平,治國平天下就叫周治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日知錄》,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請注意,是“天下興亡”,不是“國家興亡”。對顧炎武來說,他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他認同的是天下。甚至到了孫中山,他還要借用《禮記》的“天下為公”作為自己的革命理想,可見中國人“天下觀”的根深蒂固。
天下的中心,是中國,這個曾經讓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為之痴迷自豪的觀念在二次鴉片戰爭後成為了破碎的夢。天下作為一個遙遠的過去存在於典籍之中,而一個現代的中國卻鳳凰涅槃火中重生,一個新的中國屹立在世界之林,不再是天下的中心,卻成為了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世界角色。
· 亞朵酒店最新回應“辦卡合規”,但醉酒情況下獲得的“確認”算確認嗎?· 辭退了,然後呢?· 17歲男孩水中連救三人後身亡,被救者:又沒求他救
新民週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週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