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說不清。在很多古代文學作品中,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呼其字。古人的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講講。
“名”“字”之分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名”,一個是“字”,其區別在於“幼名冠字”。
所謂“幼名”,意思是說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名。所謂“冠字”,意思是說字是成年後才有的。
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人成年的時間與現在不同,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民間也有15歲行冠禮的,行了冠禮就代表這個人成年了。成年了就得取個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來說,名和字的含義是相互呼應關聯的,或者說字的含義可以用來解釋名。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古人稱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講究的,除了長輩,別人都只稱你的字。
《岳陽樓記》裡,范仲淹寫的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平輩之間直呼名字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所以古人罵人時才會“指名道姓”。
即便是君主或上級,也不會貿然稱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達不滿。但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會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謙卑。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這就是自稱名以表示恭敬。
古人的“外號”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代文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稱呼——號。
所謂號,其實就是人的外號,大多是文人給自己取的雅號,本質上來說和今天你叫朋友“二狗”“鐵蛋”沒什麼區別,但是文化意境就差了不少。比如“東坡居士”就是蘇軾的號,所以世人也稱其為蘇東坡。“叫東坡肘子”就出戲了。
有時候號被使用習慣了,人們都忘記了他原有的名字,比如鄭板橋,板橋就是號,燮才是名,今人只知道鄭板橋,而不知鄭燮。
人們通常根據自己居住地的特徵取自己的號,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估計他家東面有山坡。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因為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至於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可不是因為愛過六一兒童節,而是代表“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再加上歐陽修本人,合為“六一”,是為“六一居士”。(這“六一”語文考試可是要考的,悄悄圈起來)
關於古人的名字其實還有很多講究,比如避諱之類的,在今天來說就不存在的,歷史上有名的大才子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所以不得不憤離試院,不能考取進士功名。關於避諱,有很多規矩,比如避先人諱,避皇帝諱等等,在此就不一一敘述。
你還知道哪些古人名字的講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