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下雨天的車站,遇到被淋溼的妖怪,請把雨傘借給它,你會得到森林的通行證哦!
——宮崎駿《龍貓》
這是宮崎駿在1988年執導的《龍貓》中,非常經典的臺詞。而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並不是大家公認的唯美、溫情、溫暖,而是其中所隱藏的教育意義!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爸爸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帶著兩個女兒搬到附近的鄉下。在最開始,兩個孩子,都體現出特別的樂觀,比如,當她們看到自己家破舊不堪、搖搖欲墜的房子時,開心的大笑著說:真破 ,簡直就是一間鬼屋。
看到這的時候,我還有點不解,這是為了表達什麼呢?再接著往下看,一點點的尋著脈絡,找到了兩個孩子為什麼如此樂觀開朗。
她們走進新家,當小月和小梅發現房子有灰塵精靈,跟爸爸說:這個房子裡有奇怪的東西。爸爸的回答是:那真是太棒了,爸爸從小就夢想能住在鬼屋裡!
當堪太惡作劇跟小月說:你們家是可怕的大鬼屋!爸爸說:爸爸以前也這樣捉弄過小女生。
狂風暴雨的晚上,屋頂被吹的吱吱嘎嘎響,兩個孩子有點害怕,爸爸沒有說,不要怕,沒什麼可怕的,而是突然大笑起來說:我們一起大笑看看,可怕的東西就會跑光哦!結果灰塵精靈煤煤蟲真的都飛走了。
爸爸帶小月和小梅去醫院看望媽媽,小月跟媽媽說:我們家可能是個鬼屋!媽媽說:好想快點出院,看看鬼長什麼樣子!
小梅跟爸爸和姐姐說看到了大龍貓,爸爸沒有懷疑小梅說世界上根本沒有大龍貓,而是說:其實爸爸和姐姐都沒覺得小梅再騙人啊,你剛才一定是遇到了森林的主人,這說明小梅的運氣好極了,這種機會可真不常有。
還有爸爸和小月小梅之間的相處方式,輕鬆、有趣、有愛,任何時候都能夠感受到爸爸帶給兩個孩子的積極能量。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做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和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做為父母,總是能遇到各種各樣頭疼的問題,也很糾結是否要干預,也苦於沒有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正確引導。 但是從這部電影裡小月的爸爸媽媽來看,或者教育沒有那麼複雜。
帶著 愛與尊重 , 平等與自由 的心態,去與孩子度過每一個瑣碎日常,去應對孩子每一個階段的頭疼問題,教育就變成了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對於一個問題干預的結果,取決於干預者的狀態!
當爸爸媽媽開始重視自我的成長,自我能量的提升, 自然就能照亮孩子僅有一次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