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認識脾胃病時,常接觸的大多是厭食、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功能不足的症狀,其實有很多人飯量挺大,也能消化,反而很瘦,這應該是脾胃功能的病理性亢進,中醫認為多是胃火熾盛或中消病。
一、胃火熾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火內熾,消谷灼津,則多食善飢、口渴喜冷。吃下去食物很快就有飢餓感,飯量也大,往往伴有牙齦腫痛潰爛出血、口臭、胃脘灼痛等症狀。調理這種症狀應採用清降胃火的方法,常用方劑是清胃散,方中黃連清瀉胃火為主,配合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當歸和血,升麻引藥上行,胃火牙痛、口臭、牙齦出血等證均可使用。加石膏則清胃之功更強,如果大便秘結可加大黃。
二、中消病:中消屬胃,以多食善飢為主證,相比胃熱熾盛,中消病胃陰不足的特點更加鮮明,常表現為口渴、能食、體瘦、四肢乏力、精神疲乏等。導致中消病的原因在於脾胃,脾與胃一化一納,如脾溼困阻,鬱而化熱,熱盛傷氣傷陰,氣虛津傷則消渴。調理中消病的方法是滋陰清熱,常用方劑是玉女煎,方中石膏清瀉胃火為主,知母滋陰清熱既助石膏清胃熱止煩渴又助熟地滋養腎陰,麥冬潤胃燥清心除煩,牛膝導熱下行且補肝腎,熱盛者可以加梔子、地骨皮以清熱瀉火。全方既清熱又滋陰,對於胃熱陰虛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出現能吃不長肉這種情況,除採用藥物調理外,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肥甘之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積熱內蘊;勞欲過度會導致虛火內生最終出現腎虛胃熱,所以不能過度勞累;精神刺激也是引發火熱內盛的因素之一,所以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怒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