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
散偏湯加減:柴胡3克白芍15克川芎30克香附6克 白芥子9克白芷1.5克郁李仁3克甘草3克
【加減】
(1)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者,加半夏15克、陳皮1克、茯苓12克,川芎減為12克。
(2)眩暈明顯者,加天麻10克、鉤藤12克、菊花12克。
(3)口苦、舌邊尖紅者,川芎減為12克,加黃芩,川棟子各10克。兼心煩、失眠者,加梔子15克、炒棗仁15克。
(4)大便秘結,口乾目赤,舌苔黃厚膩者,加大黃9克。
(5)病經多年,久痛入絡,可去白芷,加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12克等藥。
服法及注意事項:(1)水煎服。一般輕者服1劑即可止痛,重者至多服兩劑必能緩解。(2)痛止即停服本方,繼用滋養陰血、平肝清膽之品,作善後調理,以治其本,可望痊癒。
【體會】現代醫學關於偏頭痛的病因尚未充分闡明。近年來認為,本病發生與機體5-羥色胺代謝紊亂有密切關係,其發病機理較為複雜,大多認為是由於早期的血管痙攣和極期的血管擴張所造成。也有人認為本病的發生機理涉及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神經體液和酶系統。臨床用5-羥色胺拮抗劑麥角胺防治雖有一定效果,但無論止痛效果,還是遠期療效都難以令人滿意。
中醫將本病歸屬於偏頭風範疇,認為其基本病因病機在於:肝膽氣鬱,內生痰溼,阻滯經絡,氣血執行不暢,復因外受風邪人腦,內犯少陽經脈,風、氣、痰相因為患,鬱而為痛。
有關本病的治療,歷代中醫書籍中多有記載,內治外治均有,諸如芎犀丸、川芎茶調散、半夏白朮天麻丸、血府逐瘀湯等,筆者都曾試用,雖說有效,而其效用或弱或緩,終難解燃眉之急。
自應用《辨證奇聞》散偏湯於臨床,屢治屢驗,結合辨證加減,確能覆杯取效。竊思他方之治偏頭風,或清熱,或散風,或祛痰,或化瘀,只治其一端,然病非單純,所以功效有限。
本病病因病機複雜,已如前述,唯散偏湯配伍全面,集解鬱、祛痰、散風諸法於一方之中,治療主次分明,劑量輕重適宜,藥精力雄,故能使陳年膠結之邪頃刻分解,效如桴鼓。至於痛止即須停服本方之理,蓋因頭痛既久,臟腑氣血陰陽焉有不虛,而本方以祛邪為先,邪去即當復其正,乃為正治之法,《內經》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無求之,虛實責之是也。否則,只知攻擊,徒傷其正,即犯虛虛之誡,使前功盡棄而病必不除。
(本文選自七八十年代曾出版過的《70名中醫臨證特效法》,任光榮中醫,編輯曹培琳)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