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補陽還五湯治偏癱
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載於《醫林改錯》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遺尿不禁。”方劑組成為:生黃芪四兩(120克),當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5克),地龍一錢(3克),川芎一錢(3克),桃仁一錢(3克),紅花一錢(3克)。
補陽還五湯主治中風後氣虛血瘀造成的偏癱。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不利,面色無華,氣短乏力,或自汗,心悸,手足或偏身腫脹,舌質暗淡或瘀斑,脈沉細或沉緩或細弦。該方重用黃芪120克作為君藥,補身體之氣,使氣行全身,打通肢體關節;芍藥、川芎、當歸尾合用,取四物湯之意,補血活血,輔助氣行,氣血互用互利;桃仁、紅花、地龍,疏通血脈、化瘀通絡。全方合用補氣和血,活血化瘀,使偏癱得以痊癒。
該方的名字蘊含著深厚的中醫理論,近代名醫張錫純解釋為:“謂人之元氣,全體原十分,有時損去五分,所餘五分……彼無氣之邊,即成偏枯。”中醫看重氣,氣的充足才能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王清任認為,偏癱患者一邊身體不能使用,自然就是氣少了一半。
清代名醫俞根初也常用補陽還五湯,認為該方針對陽虛陰凝效果較好,並根據臨床經驗認為其主治上肢和右側肢體癱瘓。
筆者認為,俞根初之意,可能立足於脈象合參,右手脈象,寸脈肺主氣,關脈脾升氣,右脈沉弱無力,則說明全身之氣不足,故用補氣之方,所以言補陽還五湯治右肢癱瘓。
因補陽還五湯提升氣血力量很強,在臨床使用時,有著較為嚴格的使用禁忌。其一,脈象有力,弦長實大,重按更大者,不是氣虛之證,禁用。其二,高血壓患者慎用。
補陽還五湯,功效益氣扶正,活血化瘀,對證屬氣虛血瘀的偏癱效果顯著。藥理學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神經功能損傷、改善腦供血等作用。(陳春妹)
責任編輯: 小云
【來源:中國醫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