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是分層的,這是人所知道的。
天空是分層的,人有點知道。
人是分層的,大部分人知道但不接受:人生而平等,怎麼會有分層的說法呢?
既然人有不同層次之分,那麼境界自然也有高低之分。
馬斯洛將需要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後來又進一步細分為七個層次: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合“五層劃分法”,我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陋見:
第一層,生理的需要:嬰兒時期,屬於還沒完全擺脫獸類的影子,和做野獸的需求差不多,因為他基本屬於生理機能的滿足;
第二層,安全的需要:幼兒時期。因為弱小,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所以時刻有危機感;
第三層,歸屬與愛的需要:屬於童年期。小孩子更渴望愛,渴望能有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嬰幼兒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即使監護人對他(她)百般虐待,他(她)對監護人依然百般依戀。成年人也有“縱使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戀”的說法。
第四層,尊重的需要:屬於青年人時期,有自我意識的覺醒,渴望得到尊重。如果不尊重他(她)就容易發生衝突,屬於叛逆期的典型特徵。當然這個時期將伴隨著人的整個一生,越老的、越卑微的、越失意的人越在意尊重!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屬於成年期,渴望有所作為,諸如:三十而立,先成家後立業,完成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及那句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一種說法,“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我國曆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是一個,王陽明是一個,曾國藩頂半個人。
難怪我有成功的焦慮呢。從今後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暗自竊喜入夢來了。我去!自古到今才兩個半人,誰能做到啊!
至於“七層劃分法”只是增加了求知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這只不過是通往自我實現的臺階而已。
既然人是分層次的,那不同層次的人的境界自然不同。
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提升自我境界,才會跨越不同層次,從而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提升境界的途徑有很多,我這裡簡單介紹四個:
一是謙恭有禮。 成熟的麥子,都是彎下腰的。 有句話說得好:“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會尊重他人;越是無能的人,越瞧不起人。” 因為每一個低調的人都更能不受他人影響,專心做自己的事,自然也就更容易成功。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不卑不亢,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消沉,從容應對人生中的起伏與波瀾,體味幸福人生。
二是善始善終。 善始善終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執著。
三是善良悲憫。 這一條是區分“善與惡”的標籤。
四是誠實守信。“輕諾必寡信”是識人的一個好方法。
層次有時候一出生就決定了,難以逾越,但境界可以。當你從陰暗、狹隘、低俗、卑劣、野蠻、愚昧的層次中跳出來以後,你才會發現高尚、優雅、智慧、溫暖、細緻、溫柔與美好,才會真正實現人生境界的昇華。即使心有猛虎,也能細嗅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