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人世間,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兄弟姐妹了。
小時候,都是大的照顧小的,小的緊跟大的,就像大蒜,一粒粒蒜瓣抱成團,擠在一起,挨在一起,再多的打鬧都讓位於一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親情是如此美好。
從來沒有想過,兄弟姐妹長大之後會情同陌路,甚至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即便一前一後回到家中看望父母,也總是無話可說,只給父母留下無盡的遺憾。
為什麼一切再也回不到從前,甚至也無法冰釋前嫌繼續攜手往前,或許,不管是誰,都沒有辦法釋懷。
02
父母重男輕女,原生家庭“靠不住”。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樊勝美,是一個被原生家庭“榨乾”的人。她拼盡全力,跳出自己原有的圈層,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原本以為只要自己繼續勤奮努力,總能闖出一片天來。但她成為了父母和兄弟們的“提款機”,總在被無止盡地“索取”。
小時候,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要“讓給弟弟”、“留給哥哥”,讀書上學的機會更是優先給家中的男孩,女兒似乎是牆角鑽出的野草,能夠將將就就長大成人就要感恩戴德一輩子了。
她們存在的意義,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充當家庭的“提款機”,為兄弟們做“鋪路石”。這份感情,越是到成年之後,越是覺得憋屈,越是覺得“無勝於有”。
每每看到現實生活中,那些被逼得去跳河,被逼與父母、兄弟決裂的“樊勝美”們,便會打心底裡心疼她們,甚至覺得,不如就此一刀兩斷吧。從此,不欠不負,再也不要聯絡。
父母重男輕女,是很多一輩子都過不去的坎。在父母的偏袒下,很多兄弟對姊妹從小就養成了一味索取卻不懂感恩的心態,除了伸手要錢,從來不會主動負擔點什麼。
面對這樣的兄弟姐妹,情同陌路又何妨,至少把沉重的負擔卸下來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道德綁架層面的。
03
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與謀。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兄弟姐妹之間,小時候都差不多,長大之後,卻差太遠。
不僅僅是賺錢能力有大有小,名望地位有高有低,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上的天差地別。
一個成年人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任憑誰都無法勸說。
閨蜜曉琳是家中的老大,底下有兩個妹妹,出生農村的她們,都奮力跳出了農門,讓老實巴交的父母長舒了一口氣。
但曉琳在結婚七年之後,遭遇丈夫出軌,她選擇離婚。這種對感情和婚姻極度的失望,讓兩個妹妹也深受影響:大妹因為不信任她的丈夫,時常覺得困擾不已,小妹則乾脆不談戀愛不結婚。
如此一來,類似於家中“長子”的曉琳就格外內疚。她不僅積極改變自己,從離婚中的陰影中走出來,鼓勵二妹要珍惜並經營好婚姻,還四處張羅為小妹介紹物件,以期卸下父母沉重的思想負擔。
可是,從小妹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整整十年過去,曉琳的計劃都落空了。小妹從不頂撞,但對於一切相親活動都採取了拒絕,也不主動去“自由戀愛”。
小妹堅定地“不婚”,讓曉琳與之決裂,姊妹之情在一次次爭吵和冷戰中消失殆盡。而這並不是曉琳的父母所期望的,但誰也無法改變誰,家中的氣氛就這麼擰巴著、壓抑著,讓人無所適從。
太過關心與關注,親情就成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後的結果讓人心寒。
04
贍養父母不盡心,全部推給一個人。
在傳統觀念裡,“養兒防老”是最常見的。
可現實生活中,最後贍養老人的,不一定是兒子,而是女兒。
隔壁村的張大爺和大娘,早年是村裡人都羨慕的物件,他們的大兒子大學畢業之後,到國外當執業醫師,收入很高。早早地就為他們兩老翻新了房子,每個月還拿出五千元的生活費,讓老兩口衣食無憂。
轉眼,張大爺和大娘都已經八十出頭了,但兒子卻從未回過一次家。有個頭痛腦熱,需要住院,只能靠嫁在隔壁村的女兒。
好在張大爺的女兒女婿很孝順,隔三差五就來看望一下。但這兩年,他們也做了爺爺奶奶,忙著帶孫子,顧不上那麼多了。
沒辦法,張大爺只好請保姆,但因為種種原因,保姆一個個都走了。行動越來越不方便的張大爺只得提出,住到女兒家去。
但此時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卻不同意了,他一直以為,這些年,他寄回來的錢都被父母用來接濟妹妹了,這些住到她家去,肯定會要更多生活費。
張大爺的女兒得知了這一訊息後,氣得哭了好幾天。她覺得哥哥這番話太傷感情,就賭氣也不管了。
如今,風燭殘年的張大爺老兩口還是住在自己家,女兒依舊會去看望他們,但一家人的親情卻散落了一地,再也回不去了。
05
結束語:
父母也好,兄弟姐妹也好,我們都只有這一輩子的緣分。下輩子能否再相見,誰也不知道。
所以,不管成長的道路上經歷了什麼,都不要太過計較,不要太過較真,你主動讓一步,也許橫亙在彼此之間的糾葛就解開了。
除了兄弟姐妹,誰還能這般坦然,想說就說呢。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