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是一個讓人為之迷醉的詞語。
蘭博、小莊、克拉克......在無數的小說和影視劇中,人們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兵王——他們身手矯健、以一當百;他們深入敵後、孤軍奮戰;他們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扭轉已絕望的局面;他們能滿足你對於英雄的一切幻想。
然而,幻想始終是幻想,而真實的歷史,有時候比最離奇的幻想還要精彩。
在70多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隊伍中,就有一位這樣的傳奇人物。
今天,銜筆就來講講他的故事。
看更多歷史故事,歡迎關注@銜筆書史
1951年夏季的一天,朝鮮的一條公路上,一列長長的美軍車隊正在行進。
戰爭持續了1年,朝鮮的公路早已變得坑窪不平,因此,車隊的速度總是快不起來。
當車隊經過一個拐彎處時,在車隊的最後一輛卡車前,突然閃出了兩個人影,衝著司機使勁招手。
司機猛地踩住了剎車,嘴裡罵罵咧咧——即便塵土飛揚,兩人身上的南韓軍服還是非常顯眼,只不過其中一人的軍服上斑斑點點都是血跡,倚靠在另一個人身上,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
對於這種情況,司機已經見怪不怪:不管是面對朝鮮人民軍,還是中國志願軍,南韓軍隊扮演的基本都是捱揍的角色,許多傷兵最大的希望,就是搭上一輛美國軍車,逃到安全的後方去。
看著這兩個可憐兮兮的南韓士兵,司機心裡生出一股嫌惡的念頭,他使勁擺了擺手,示意這兩個人趕快讓開。
然而,這兩個傷兵卻出乎意料地頑固,站在馬路中間,就是不挪窩。
司機咒罵了一聲,衝押車的衛兵擺了擺頭,兩人一起跳下車,準備把這兩個牛皮糖一樣的傢伙趕走。
見到兩人下車,那個沒受傷計程車兵連忙把同伴放下,跑到司機面前,一邊打手勢,一邊嘰裡咕嚕地說個沒完。
眼看車隊已經消失在了轉彎處,司機煩躁得要命,他伸出手去,抓住士兵的肩膀,就要往路邊拽。
就在這時,站在一旁的衛兵突然悶哼一聲,便軟綿綿地癱倒在地,胸前赫然插著一把匕首。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司機一下跌坐在地上,只見那個“傷兵”收起匕首,施施然地走了過來,歪著頭打量著他,眼睛散發出銳利的光芒——那神態,活脫脫就是一隻老鷹!
緊接著,司機的腦袋“嗡”地一聲,便失去了知覺。等到他醒來時,已經躺在志願軍的戰俘營裡了,而他運送的一卡車彈藥,也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
俘虜他的人,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時任38軍114師偵察隊長的張蘭亭。
因為張蘭亭習慣歪頭看人,眼神又銳利異常,戰友們便送給他一個外號:“火線上的鷹”。
1925年,張蘭亭出生在山東利津縣(今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一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貧苦農家裡。
身為家裡的長子,張蘭亭早早地嚐到了生活的苦澀——打從記事起,每到春荒時節,張蘭亭都得跟著父母外出要飯,不僅常常捱餓,還時常被人打罵。
好容易捱到了9歲,父親託人把他送到了地主家,當上了放牛娃,除了能混上每天兩頓稀飯外,一年下來,還是兩手空空。
這樣的日子,張蘭亭熬了足足6年。
1940年,村子裡來了幾個招工的人。用他們的話說,去東北做工,不僅管吃管住,每個月還發工錢,比在村子裡強多了。
聽到這個訊息,15歲的張蘭亭坐不住了,他當即報了名,揹著一個簡單的行李捲,和一群同鄉搭上火車,來到了一個叫做西安縣(今吉林遼源市西安區)的地方。
一下車,張蘭亭就傻了眼——在這裡迎接他們的,不是想象中的工廠老闆,而是荷槍實彈的日軍!
之後,張蘭亭與同鄉們一起,被扔進了西安煤礦,在皮鞭和鍘刀的威脅下,每天干14、5個小時的活,吃著最粗糙的食物,一條裝水泥的破口袋,就是他們的工裝......
至於工錢麼,的確是有的,但一個月下來,算算賬,他們竟還欠礦上的錢!
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張蘭亭徹底失去了希望。他悲傷地想到,自己可能會死在這裡。
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幸運的是,張蘭亭活了下來,在恐懼、勞累和飢餓裡掙扎了5年後,他終於熬到了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
不久後,一支穿著灰布軍裝的隊伍開進了煤礦,他們將礦工集合起來,大聲宣佈:“礦工兄弟們,你們現在自由了!願意回家的,我們八路軍出路費......”
看著這些親切的面孔,張蘭亭哭了,淚水在滿是煤灰的臉上犁出兩道溝:“我不回家,我要跟你們走!”
就這樣,20歲的張蘭亭,成為了一名八路軍戰士。
與剛剛進入東北的八路軍相比,在東北呆了5年的張蘭亭,更加熟悉附近的環境,再加上大膽機敏的個性,讓他很快在一群新兵中脫穎而出。
經過短暫的訓練,張蘭亭就被分到了偵察連,當起了偵察兵。
進了偵察連後,張蘭亭眼界大開——這裡的老兵人人都有絕活,有人槍法奇準,長槍短槍都玩得精熟;有人拳腳過硬,空手對付三五個人不在話下;有的身手敏捷,翻牆過屋如同一隻狸貓......
身處在這樣的團隊裡,爭強好勝的張蘭亭自然不肯落後。只要沒有戰鬥任務,他總是纏著這些老兵,向他們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短短几年下來,張蘭亭便練出一副好身手,成了偵察連裡出名的“抓舌頭”專家。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已經當上偵察排長的張蘭亭跟隨部隊開赴朝鮮。在行軍的路上,張蘭亭便躍躍欲試,對戰友們說道:“美國人有什麼了不起?等著,我抓一個回來讓你們看看!”
張蘭亭很快就得到了機會——1950年11月的一天,114師接到了命令,將從大同江北岸向敵人腹地穿插,從後方堵截敵人去路。
然而,前方敵人部署情況究竟如何?能不能插過去?所有人都是兩眼一抹黑。
這種情況下,正是偵察兵大顯身手的時候。這天下午,首長找到張蘭亭,指著地圖上的一個點說道:“到這裡去偵察情況,如果有敵人,抓個‘舌頭’回來!”
說完,首長看了看錶:“晚上12點之前必須完成任務,能不能做到!”
張蘭亭低頭看了一眼地圖——小村子名叫青龍里,離部隊駐地大約3公里左右。
這段路程對張蘭亭來說,也就算個熱身運動。他挺起胸膛,信心十足地說道:“請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志願軍偵察兵
下午5點鐘左右,張蘭亭帶著一個班的戰友,已經摸到了青龍里外圍的一個小山包上。
趴在山坡上,張蘭亭拿著望遠鏡仔細觀察了一番,但由於天色已經昏暗下來,看了好一會兒,也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
張蘭亭思索了片刻,便做出了決定:將隊伍分成兩組,一組在外監視,另一組隨自己進村,徹底摸清情況。
帶著幾名戰士,張蘭亭躡手躡腳地摸進了村子,可連續查看了幾間房屋,都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
見村裡沒人,張蘭亭放下心來,他衝戰士們做了個手勢,讓他們分散搜尋,自己則繼續向前摸去。
當張蘭亭走到村子的西南角時,他突然聽到了鐵鍁挖土的聲音,他連忙在一個牆角里伏下身子,悄悄觀察起來——
原來,青龍里的西南角是一片開闊地,有十幾名敵人正忙著在挖散兵坑。由於地方大、人數少,看起來就零散得很。
美軍散兵坑
看清情況後,張蘭亭琢磨起來:如果回去集合隊伍,我們的人數也不佔優勢,反倒有可能被敵人發現,倒不如來個偷襲,抓一個就跑,現在黑燈瞎火,敵人也未必敢追!
想到這裡,張蘭亭瞅準了離自己最近的兩名敵人,抽出手槍,一點一點地爬了過去。
當爬到離敵人還有4、5米的距離時,張蘭亭一躍而起,一槍打倒了一個敵人,緊接著和身撲到另一名敵人身上,伸手卡住了他的喉嚨,想要將他放倒,再打暈帶走。
然而,當他剛剛接觸到敵人時,張蘭亭心裡就是一驚——這人的脖子竟出奇的粗壯,兩隻手環起來都幾乎握不住!
還沒等張蘭亭想出對策,這名敵人也反應過來,伸出一隻鐵鉗般的手,一把掐住了張蘭亭的脖子,張蘭亭登時便感到呼吸困難。
電光火石之間,張蘭亭突然聽到一聲悶響,自己脖子上的手鬆開了——原來,是聽到聲音的戰友趕到了,從身後一槍托打暈了這個傢伙。
這時,受驚的敵人已經紛紛跳出工事,向著這裡胡亂射擊起來。驚魂未定的張蘭亭來不及喘勻氣,便和戰友們拖著這名“舌頭”,飛也似地跑出了青龍里。
當張蘭亭和戰友們帶著俘虜回到駐地時,離半夜12點的最後期限,還有5個多小時。他們就著燈光一看,這名俘虜白面板、大鼻子,軍裝上都是外國字,原來是個美國大兵!
張蘭亭一出手便抓了個“洋俘虜”的訊息,很快在部隊裡傳開了。在之後的幾天裡,戰友們一看到張蘭亭,總會佩服地伸出大拇指。
面對戰友的稱讚,張蘭亭卻高興不起來。
自打回來後,張蘭亭一遍遍地回想了當時的情況:
如果戰友沒有及時趕到怎麼辦?
如果敵人敢大膽追擊怎麼辦?
如果附近有敵人的大部隊怎麼辦?
......
張蘭亭越想越後怕,他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個偵察兵,不僅要有膽量和身手,更要有清楚的頭腦、正確的判斷,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和戰友的安全,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想通了這一點,張蘭亭在之後的戰鬥中,一改從前猛打硬拼的風格,開始與敵人玩起了“智鬥”——
1951年1月的一天,張蘭亭與幾名戰士一起,來到部隊駐地附近的集市,想要打聽一下附近敵軍的情況。
正當他們在集市上轉悠時,張蘭亭敏銳地發現,不遠處有一個挎著菜籃子、村民打扮的年輕人,一見到他們就低下頭,遠遠地避開了。
張蘭亭不動聲色,對身後的戰士們打了個手勢,幾個人分散開去,在集市的角落裡,把這個年輕人給堵住了。
張蘭亭讓一名會說朝鮮語的戰士盤問這個年輕人,可這個年輕人要麼支支吾吾、要麼裝傻充楞,就是不說實話。
張蘭亭習慣性地歪著頭,上下打量了這個年輕人幾眼,一揮手:“抓了!”
戰士們一動手,這個年輕人立馬叫起屈來,大呼小叫、又蹦又跳,引得旁邊的朝鮮老百姓們紛紛側目,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見周圍的百姓們議論紛紛,一名小戰士擔心地問張蘭亭:“排長,這麼抓人,不合適吧?咱們可別犯紀律!”
張蘭亭笑了笑,從地上撿起這個年輕人的菜籃子,說道:“看看,這是什麼?”
小戰士翻了翻菜籃子,裡面除了一些蔬菜之外,竟然還有幾個美國罐頭。
看著小戰士一連迷惑不解的表情,張蘭亭說道:“你看看這集市上,有賣美國罐頭的嗎?這肯定是他拿出來換東西的,照我看,這附近一定有敵人!”
緊接著,他小聲囑咐小戰士:“回去跟哨兵打個招呼,對這個人晚上看管要松一點。”
小戰士更加迷糊了:“排長,看管鬆了,他跑了怎麼辦?”
張蘭亭又笑了:“跑了好啊,我就怕他不跑!”
不出張蘭亭所料——這天晚上,見哨兵看管鬆懈,這個年輕人果然悄悄逃了出去。
只是他沒有發現,就在自己離開志願軍駐地的時候,身後多出了十幾條黑影。
尾隨著這個年輕人,張蘭亭帶著偵察排裡的精幹戰士,一路摸進了幾公里之外的一個隱僻的山谷裡。在山谷的空地上,散落著十幾頂美軍帳篷。
見到這個情況,戰士們都激動起來,聚到張蘭亭身邊,紛紛說道:“排長,上吧!”、“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戰士們雖然激動,張蘭亭卻冷靜的像塊冰——他琢磨了一會兒,點了幾個戰士的名:“硬攻不是辦法,你們幾個回去,弄些手榴彈和炸藥包來,能帶多少帶多少!咱們來放個大炮仗!”
等到這幾名戰士回來時,已經是後半夜了。除了兩名哨兵之外,美軍全都進入了夢鄉——只不過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最後一覺了。
張蘭亭一邊安排戰士,將手榴彈4個一捆地綁好,並將引線擰在一起,接出了長長的拉火繩;一邊帶著兩名戰士,摸到帳篷附近,悄無聲息地幹掉了值班的哨兵。
清理掉哨兵後,張蘭亭安排戰士,將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分別佈設在各個帳篷旁邊。等到戰士們全部撤到遠處後,張蘭亭發出了命令:“拉!”
幾名戰士迅速拽動了火繩,緊接著,就是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巨響,十幾頂美軍帳篷,統統飛到了天上。
待到硝煙散去後,張蘭亭和戰友們迅速展開了搜尋,得到的結果讓他們喜出望外——除了一名倖存的傷兵外,其餘的30餘名美軍全部報銷!
事後經過審訊得知,張蘭亭這次端掉的,竟然是美軍第19聯隊下屬的一個大隊指揮部。沒了統一指揮,等待著這夥美軍的,也只有覆滅的命運了。
就在端掉美軍指揮部一個多月之後,張蘭亭又幹出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1951年2月14日,張蘭亭接到任務,需要帶隊穿插到敵人後方,摸清敵軍的具體部署情況。
這時,在114師面前的敵人,是英軍的第29旅。為了防止志願軍的大縱深穿插,英軍把正面防禦做得滴水不漏,特別是附近的幾條山路上,都佈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區。
面對這種情況,張蘭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斷——山路走不通,咱們就走公路!
按照張蘭亭的分析,英軍有坦克、有空軍,一定想不到志願軍敢於順著公路行進,只要做好隱蔽,就一定能成功地穿過去。
之後的過程,又一次印證了張蘭亭的判斷——在公路上,除了幾個固定哨卡外,英軍沒有部署額外的防禦措施。張蘭亭帶著這支小隊伍,輕鬆地繞過了哨卡,順利抵達了敵軍後方的一個村子裡。
摸進村子後,張蘭亭在一間院子裡,發現了十幾個擠在一起的朝鮮老百姓。他由此判斷,這個村子裡肯定有敵人,而且居住相對集中,想要展開偷襲,難度很大。
思來想去,張蘭亭靈光一閃:按照他之前的觀察,英軍在受到襲擊後,為了確保安全,往往要對附近區域進行搜尋,而根據估算,這股英軍能派出的搜尋人數肯定不會太多。
張蘭亭琢磨了一會兒,打算利用這一點,給英軍“下個套”。
張蘭亭和戰士們耐著性子,等到村子裡的燈火都熄滅之後,張蘭亭發出了攻擊的命令——一時間,村子周圍槍聲大作,還摻雜著手榴彈的爆炸聲,在深夜裡,顯得聲勢尤為驚人。
槍聲驚醒了沉睡中的英軍,他們紛紛跑出屋來,拿起武器,開始盲目地射擊起來。
見到英軍出動,張蘭亭得意地笑了。他悄悄地帶領著戰士們,轉移到附近的另一面山坡上,佈置下了一個小小的伏擊圈。
第二天一早,被張蘭亭攪了好夢的英國人,果然怒氣衝衝地派出了幾支小隊,對村子周圍的山包進行地毯式的搜尋。
衝著張蘭亭他們這裡而來的,是由12名英軍組成的小隊——4人在前為尖兵,其餘8人在後方展開搜尋。
見到這種情況,張蘭亭當即對伏擊計劃進行了調整:他選出了兩名槍法最好的戰士來對付尖兵,同時帶領幾名戰士做好抓俘虜的準備,而其餘的戰士則集中火力壓制後面的敵人。
等到英軍進入伏擊圈後,兩名神槍手扣動了扳機,走在前方的兩名英軍一頭栽在地上,其餘英軍嚇得連忙臥倒,開始還擊。
就在剩餘的兩名英軍尖兵進退不得的時候,張蘭亭帶著戰士從側面猛撲過來,沒費多大工夫,這兩個人就成了志願軍的俘虜,
從這兩名俘虜的口中,114師得到了重要的情報——在他們後方,美軍正在集結大量地面部隊,準備對志願軍發動猛烈反撲。
這一訊息很快被送到了38軍軍部,梁興初軍長又親自向志願軍司令部做了彙報,為志願軍下一階段作戰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與敵人的鬥智鬥勇中,張蘭亭越打越老練、越打越機敏,化裝偵察、敵後捕俘、長途穿插......偵察兵的“十八般武藝”,使起來得心應手。
本文開頭的第一段故事,就是張蘭亭的又一“得意之作”,在多年後,還被改編到了電影《奇襲》當中,讓更多觀眾領略到了我軍偵察兵的風采。
根據史料記載,在抗美援朝期間,張蘭亭先後抓獲俘虜30餘名,擊斃、擊傷敵人上百人,為志願軍獲取了大量具有重大價值的情報。
不僅如此,張蘭亭還是一名出色的“業餘教員”,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偵察兵,將“孤鷹”變成了“鷹群”。
為了表彰張蘭亭的赫赫戰功,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張蘭亭不僅獲得了志願軍“特等功臣”、“二級英雄”稱號,還被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一級戰士”的榮譽稱號。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為國家人民立下赫赫戰功的張蘭亭,卻未能親眼見到祖國的富強昌盛——1967年9月6日,張蘭亭不幸去世,年僅42歲。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不禁使人扼腕嘆息。
英勇不屈的精神、強悍矯健的身手、機敏智慧的頭腦......這些不僅僅是張蘭亭成為兵王的秘訣,更是志願軍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強大敵人的取勝之道。
英雄雖已遠去,但他智勇雙全的故事,卻將在後世永為流傳。踏著他的足跡,一代代的兵王,必將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