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飯的人,
竟然在說:
農民不該下地幹活兒
朝鮮戰爭其實分成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1950年6月25日至1950年10月25日這個階段,是朝鮮的統一戰爭。北朝鮮人民軍向南朝鮮發起進攻,美國駐軍迅速介入,但是不管用,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迅速地被被朝鮮人民軍打到了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區----釜山地區,朝鮮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90%以上的地區和92%以上的人口。從整個朝鮮半島來說,那個時候的朝鮮人民軍佔據了整個朝鮮半島95%以上的地區。
眼看著,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就要被趕下大海了。
很可惜,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半島的腰部位置實施了仁川登陸,形勢立刻逆轉,朝鮮人民軍很快被擊潰,很快就無法發起有組織的抵抗。在這種緊急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0月25日打響第1槍,所以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一般來說,戰爭的紀念日都是以打響第1槍為標準的,所以雖然志願軍是10月19日入朝,但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朝鮮戰爭進入第二階段,那也就是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這個階段到1953年7月27日中朝雙方和美國、南朝鮮方面簽訂停戰協定為止。
但是,如果咬文嚼字的話,或者說非常嚴謹的表述的話,朝鮮戰爭還有第三階段,這個第三階段就是從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定開始,到現在為止。你沒聽錯,確實是到現在為止。
因為1953年7月27日簽訂的僅僅是停戰協定,而不是和平協定,那也就是說,南朝鮮和北朝鮮還處於戰爭狀態,只是暫時不打了(停戰協定的準確含義應該這樣理解)。
就在《長津湖》這部電影9月30日上映的6天之前,9月24日,韓國的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統文在寅在今年聯合國大會上,再次提議宣佈朝鮮戰爭正式結束。有意思的是,朝鮮的朝中社24日報道,朝鮮外務省副相李泰成發表談話稱,目前提出透過朝鮮半島終戰宣言“為時尚早”,也就是說,朝鮮方面對正式結束朝鮮戰爭的提議還不太積極。
所以我說,嚴格來講,朝鮮戰爭還有第三階段,也就是從停戰協定簽訂到現在的這個階段。
不過,我們還是重點說第2階段,也就是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打響第1次戰役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定結束,歷時兩年零9個月,也就是33個月。我們經常談論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喜歡提到第1次戰役、第2次戰役、第3次戰役、第4次戰役、第5次戰役這5次戰役。第5次戰役是1951年6月10日結束的,也就是從第1次戰役到第5次戰役打了8個月。
現在問題來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打了33個月,而我們常說的5次戰役只打了8個月,那麼還剩下的長達兩年零一個月的25個月,幹什麼去了?為什麼沒有聽說第6次戰役、第7次戰役、第8次戰役等等?
回答是,自從第5次戰役以後,一直就沒有像前五次戰役那麼大規模的打仗了。第5次戰役以後最有名的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而上甘嶺戰役最初發動的時候,美軍只計劃用一個營的兵力去進攻,所以上甘嶺戰役最初只能叫“上甘嶺戰鬥”,後來美軍發現打不下來,於是就不斷的增加兵力,不斷的增加兵力,最後美軍兵力增加到了6萬多人。從數量上來說,6萬多人,應該是足足一個軍的兵力。這樣一來,“上甘嶺戰鬥”,才變成了“上甘嶺戰役”。
但即便如此,上甘嶺戰役的作戰規模,也就是一個軍的規模。跟前5次戰役相比,也小得多。除了第1次戰役是一場猝不及防的遭遇戰,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參戰兵力是5萬餘人,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投入不相上下以外,第2次戰役,聯合國軍參戰兵力22萬人,第3次戰役是23萬人,第4次戰役,是23萬人,第5次戰役,聯合國軍兵力是34萬人。第2次戰役到第5次戰役,聯合國軍的參戰兵力都是上甘嶺戰役的4~7倍。
我們再看看1951年6月10日第5次戰役結束以後,敵我雙方開展的戰鬥的名稱。美軍搞了絞殺戰,也就是破壞我們的交通運輸線的戰鬥,還發起了細菌戰。我軍搞了“零敲牛皮糖”運動和“冷槍冷炮”運動。一聽名字,都知道這不是大的戰役的名字。
比如“零敲牛皮糖“,那肯定就是零打碎敲的意思,就不是大規模的戰役了。再比如“冷槍冷炮”運動,憑字面意思就知道,肯定不是大的戰役。在冷槍冷炮運動階段,很多志願軍戰士,每消滅一個敵人,就在本上記一個。志願軍第24軍72師214團8連戰士張桃芳,一個人斃傷敵人214名。之所以數字這麼準確,就是因為有冷槍冷炮運動這樣一個戰場背景。如果是大規模戰役,肯定來不及記錄準確數字。他在斃傷了113名敵人之後,部隊選送他到射擊訓練班深造,深造回來以後更加技高一籌,一直到斃傷214個敵人。1953年5月,張桃芳回國參加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開會結束回到朝鮮戰場的時候,朝鮮停戰協議已經簽字生效,他沒機會再殺敵了,所以他的殺敵記錄定格在214人。
總之一句話,第5次戰役以後,就沒有發生前5次那麼大規模的戰役了。我這樣說,僅僅是從戰役規模的角度來說的,就戰爭的殘酷程度,後面的戰鬥肯定不遜於前面的戰役,比如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這意味著,歷時兩年零9個月、也就是33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其實在前8個月的5次戰役當中,已經把大局給定下來了。後面的戰鬥是圍繞著把這個大局給鞏固下來而展開的。
但是,如果細說起來,這種說法還可以再精細一點。
細說起來,以三八線為停戰協定上的軍事分界線,最先不是在第5次戰役中確定的,而是在長津湖戰役所屬的第2次戰役中就確定了。
第2次戰役分成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場,東線就是長津湖戰役,西線叫清川江戰役。正是長津湖戰役和清川江戰役共同組成的第2次戰役,我軍把敵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順勢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
在第2次戰役中,西線的清川江戰役是從陸地上把敵軍趕回到了三八線以南,而東線的長津湖戰役是把敵軍趕到興南港,敵軍從海上撤離了朝鮮北部,離開了三八線以北的地區。
第2次戰役結束的時候,朝鮮北半部只有襄陽這一個地區沒有被解放,同時我軍還佔領了三八線以南的望津半島和延安半島。整個戰線推進到三八線。
接下來的第3次戰役,是我軍越過了三八線,繼續往南,把敵軍趕到了37線附近。
再接下來的第4次戰役,是敵軍向我軍反撲,我軍又退守到三八線附近。
再接下來的第5次戰役,是我軍向敵軍發起進攻,雖然殲滅大量敵人,但是戰線依然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沒有向前推進。
第5次戰役之後,正如前面所說,戰役的規模就沒有以前大了,敵我雙方都是在鞏固各自的戰果,直至簽訂停戰協定。而敵我雙方都在拼盡全力去鞏固的戰果就是三八線,敵軍不想讓我軍再往南推進,我軍也絕不允許敵軍往北推進。
這樣說來,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就是在長津湖戰役和清川江戰役共同組成的第2次戰役中確定的。包括長津湖戰役在內的第2次戰役,具有“一戰定乾坤”的意義。
38度線,一直到現在,或者正如前面所說,一直延續到朝鮮戰爭的第三階段,都還是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的分界線。
而我們都知道,38度線,是中國是否出兵的關鍵指標。
因為美軍越過38度線,那必然要到達中國邊境鴨綠江邊,那就是把大炮架在了中國的家門口,隨時都有可能越過鴨綠江侵略中國。正如彭老總在自述中記錄他在討論是否出兵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發言中所說:
“老虎總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他的胃口。”
這句話,簡單而又形象地表述了我們為什麼要出兵朝鮮。
朝鮮戰爭一爆發,我們對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就是在把握這樣一個指標。1950年10月3日凌晨周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給美國帶話(因為那個時候美國不承認新中國,中國的話沒法直接說給他聽),周總理表示:如果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中國不能坐視不管。
從明朝開始的600年間,朝鮮半島出事,中國一定要管,如果管好了,中國就沒事;如果管得不好,中國就有大難,甚至亡國。因為任何一個侵略者佔領了朝鮮半島之後,下一塊想吃的肉,就是中國東北,就是中國。
距離朝鮮戰爭最近的例子是,1894年7月22日,袁世凱從朝鮮逃回中國,從天津港回國,原因就是他在朝鮮沒有領導好自己的部下和朝鮮的盟友,沒有抵擋住日軍對朝鮮的侵略。
接下來怎麼樣了呢?
兩個月之後的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爆發甲午海戰,中國慘敗。
17年之後的1911年10月10日爆發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垮臺。
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中國東北。
又過了6年,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
第2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電全國,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5個月之後,中國首都南京落入日寇之手,日寇展開了長達6個星期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殺,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超過30萬。
隨後,我們一直堅持到1945年才趕走日本侵略者。
在這期間,1935年5月9日,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百代唱片公司錄音棚錄製完成並隨後發行。一直到今天,這首歌都是我們的國歌,國歌裡面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叫做:“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抗日戰爭,我們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邊緣,分析原因,自然可以從很多很多個角度分析。但是從地緣空間的角度來看,其實應該追溯到1894年7月22日袁世凱放棄朝鮮、逃回中國開始說起。
如果當年清政府能夠認識到此後的重大危機,能夠舉全國之力,舉全民之力,在朝鮮半島與日本決一死戰,中國的近代史將會被改寫。當年袁世凱從朝鮮逃跑的嚴重後果,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用了50多年才解決。
歸納起來說,侵略者一旦佔領朝鮮半島,中國就是侵略者嘴邊的肉。只要他還是肉食性的動物,他隨時都會對中國下手。這是簡單的邏輯就能推理出來的,也是稍有遠見的政治家的共識,更是歷史事實反覆證明過的。除非,長期吃肉的動物,突然信了佛,改過從良,變成吃草了。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毛主席是這麼認為的,斯大林是這麼認為的,就連美國總統杜魯門也認為“中國有理由認為,他們的安全受到了威脅”。
任由侵略者佔領朝鮮半島的後果,就是這麼樣的,這就是我們出兵朝鮮的理由。
出兵朝鮮的必要性是不需要討論的,真正為難的是可行性,因為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了,不知道打不打的贏。
我今天跟朋友們一起再回顧一下這段廣為人知的歷史和簡簡單單的邏輯,心情是沉重的。因為在《長津湖》電影在國慶期間熱映的同時,竟然還有中國人在網上質疑我們出兵朝鮮的必要性,還有人在侮辱長津湖戰役裡面的冰雕連戰士。看來,有些道理,有些常識,我們不能認為已經被講過了,被說過了,就不需要再重複了。看來,有些道理,真的需要經常講、反覆講。不然,一不留神,就會被壞人鑽了空子。
在網上汙衊長江湖戰役中的冰雕連戰士的羅某,已在10月8日被抓了。面對網上質疑抗美援朝戰爭要不要打、冰雕連的戰士的犧牲值不值得,我只想說:
如果沒有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戰士的犧牲,如果沒有冰雕連戰士的那種鋼筋鐵骨的信念,我們可能打不退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那麼我們可能守不住朝鮮半島,那麼美國將佔領整個朝鮮半島。接下來極有可能美國會侵佔中國東北乃至整個中國,到那個時候,請問我們上不上戰場?就像日本已經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蹂躪我們的人民,我們要不要上戰場?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要上戰場,誰上戰場?
如果當年的志願軍戰士不上戰場,我們對美軍侵佔朝鮮半島不聞不問,我們確實可以暫時過幾年安穩日子。但是接下來呢?正如彭老總所說: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取決於他的胃口。
如果他今天胃口很好,今天想吃,那麼上戰場的就是今天的我們,也包括那些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汙衊冰雕連戰士的那些下作的人。
如果他的胃口早就轉好了,不等到今天,在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想吃,那麼上戰場的就是今天的我們的父輩,也包括那些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汙衊冰雕連連戰士的那些下作人的父輩。
我是一個老百姓,我說話可能不太嚴謹,我還想說一句老百姓的生活風格的話:如果上個世紀那些下作人們的父輩上了戰場,犧牲在了戰場,那今天,還有那些小丑嗎?
今天,那些小丑還能在網上汙衊冰雕連戰士,恰恰是因為冰雕連的戰士用血肉和生命為他爭取到了今天他們胡說八道的可能!
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人端起飯碗吃飯,一邊香噴噴、美滋滋地吃著,一邊惡狠狠地說農民不應該下地幹活!
天下,有這樣的混賬邏輯嗎?
正如我們10月7日節目的結尾所說(作者 @Juli),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冰雕連戰士的意義就在於:
一代人吃完了5代人的苦。
一代人做完了5代人的事。
一代人打完了5代人的仗。
一代人建立了5代人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