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個家族全是紅軍:叔當軍長,侄子為師長,9歲女孩也是紅軍,而這個四川家族的核心人物,叫做王維舟。
在戰爭期間,無論是哪方勢力的川軍,都有一個非常共通的特點:能征善戰。
在革命史上,王維舟是一個非常有發言權的人,他的革命歷程非常長,很多早期的黨員都要喊他一聲老師傅。
那麼,到底是怎麼樣的歷史,造就了這樣的紅色家族呢?
王維舟
一個比黨史還久遠的革命家及他的家族
1887年夏天,王維舟在四川出生。
和那個年代很多吃不飽飯的人一樣,他早年也離開了家鄉前往大城市打工,考入了成都工兵學校,一邊賺取生活費,一邊讀書。
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很多進步思想,而且他的領導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回到東鄉以後,他便成立了“東鄉保路同志軍”。
在辛亥革命期間,這個組織開始行動,他擔任了東鄉武裝起義的總指揮,一舉攻下了東鄉縣城,並且宣佈東鄉獨立,此人的執行能力也是相當的強,在作戰指揮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不過,辛亥革命的果實還是被袁世凱給竊取了,好不容易前進的歷史又再次走向了後退,王維舟十分生氣,在綏定地區組織護國討袁,隨後,當他聽說了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護法政府,他立即將自己的護國軍改組為靖國軍,擔任團長。
他有一腔熱血,可四川省內的局勢並不在他的可控範圍內,軍閥混戰已經成了當下的現狀,他並沒有隨波逐流,反而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諦。
五四運動爆發後,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在神州大地傳播,王維舟在1920年來到了上海,希望能找到救國之道,在金笠的介紹下,他於當年加入朝鮮旅華共產主義小組。
那會的共產黨員想要學習到理論的精髓,一般都會前往蘇聯學習,王維舟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去了蘇聯,在那裡聆聽到了列寧同志的演講,他深受感動,認準了共產主義。
列寧
再次回國後,金笠已被朝鮮反動派暗殺,王維舟失去了組織的聯絡,獨自開始在上海開展革命宣傳和救濟活動,如果這麼下去,他自然能在上海有一番作為,可惜,母親病危讓他不得不折返回四川。
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此時的王維舟已經重新武裝了自己的精神,開始大力宣傳進步觀點,讓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首次飄揚在四川的大地上。
四年後,毛主席在湖北主持農民講習所,王維舟有幸聆聽了主席的講話,發現毛主席的觀點與他很多觀點都契合在了一起,他也認定了組織,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那會正值蔣介石背叛革命的關鍵時刻,由於王維舟本身就是從舊軍隊中走出來的,組織上也派他去軍閥內部做爭取工作,而他兩次死裡逃生,機智勇敢,得到了組織的賞識。
到了1933年,川東遊擊隊在軍長王維舟的努力下已經達到了兩千多人,在宣達戰役中,川東遊擊軍配合紅軍夾擊劉存厚,使對方潰不成軍。
在此階段,王維舟的一個侄子王波擔任了川東遊擊隊第二支隊隊長,在川東遊擊隊改編完成以後,王波出任了師長的職務,這個家族的影響力也開始漸漸壯大了起來。
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王維舟僅僅只有9歲的侄女王新蘭也希望加入紅軍,在家人的薰陶下,她領悟了很多革命的道理,知道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
組織上考慮到她的年齡實在是太小了,並不願意收她。
可是,仔細思考後,這一家子基本都參加了紅軍,如果只把小姑娘和年邁的母親留在後方,也會有極大的危險,因此,徐立清接待了他們,問這位小姑娘:“你這麼小能做什麼?”
王新蘭雖然年幼,骨子裡卻非常倔強,馬上回答道:“都可以!我會的東西可多了,畫畫寫字還有唱歌!”
這時,身旁另一位姑娘也幫腔了,她是王維舟的另一位侄女王心國。
見姐妹倆一起要參加紅軍,再加上把小姑娘留在後方太過於危險,徐立清最終同意了王新蘭加入紅軍的請求,結果剛一同意,他突然想到了什麼,對小姑娘喊道:“你們的母親同意了嗎?”
小姑娘頭都沒有回,回答道:“她早都同意了!”
這位小姑娘的家人,全部都在紅軍的隊伍當中。
當時,王新蘭的六姐夫任峻卿在紅297團當營長、二哥王心敏在紅98師當排長、三哥王心正在紅33軍擔任宣傳員。
1936年,王維舟隨著紅四方面軍也來到了陝北地區,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從這時起,這位久經革命考驗的老幹部終於能夠和中央紅軍團聚了。
抗戰時期,王維舟擔任了129師385旅副旅長,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1942年的時候,朱老總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片文章,就提出了:維舟同志是我們黨的先輩,他的半生生活都與中國革命聯絡著。
並且,朱德老總還號召:“他應該值得我們全黨來學習和尊重。”
後來,在西北局高階幹部會議上,毛主席親筆寫下了“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獎狀。
在解放戰爭時期,王維舟擔任了西北軍區副司令,在延安後來的收復過程中,王維舟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是賀龍元帥的得力助手。
在建國以後,他便重新回到四川地區擔任與民族有關的重要工作,後來組織邀他入京,擔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開始了檢察工作,隨後在“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在王維舟兒子王新民的回憶中,父親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身居高位,可他始終都非常低調,喜歡過平凡的生活。
當年毛主席給他的題詞,也被他一直珍藏著,從來沒有拿出來給孩子們看過,直到晚年才被母親拿出來給大家看。
顯然,王維舟也並沒有將這份題詞當做榮譽,反而是用這份題詞不斷鞭策著自己,也是對後代們的要求。
王新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父親從來沒有留下什麼遺囑,更沒有財產,僅僅只是留下了這個題詞,希望我們也要像他那樣去做。”
1970年1月10日,王維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在9年之後,黨中央決定為王維舟補開追悼大會,當時李先念、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了。
1987年,在宣漢這個讓王維舟倍感親切的地方,當地政府專門為王維舟塑起了一座雕像,在石碑上,鑲嵌著毛主席贈送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題詞。
王維舟的家人,個個不凡
王維舟對於共產黨的擁護和支援,不僅表現在他自己,也可以從他家人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先從侄子王波說起。
當時四川省委決定重新組建川東遊擊隊的時候,王波便投身於其中,他的革命思路始終都是緊跟著王維舟的,後來他擔任了長沙警備司令部的參謀長,以及第四、第五屆政協常委的職務。
而那位9歲參加紅軍的侄女就更不得了了,在她長大了以後,擔任了五師政治部新聞電臺臺長,隨後一路幹到了總政部、軍委副秘書長辦公室的副主任,還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校軍銜。
她還對人說:“當時能加入紅軍真的太偶然了,要不是紅軍收縮陣地,估計我還得繼續上學,若不是遇到徐立清,碰上個心比較硬的,我估計也走不了。”
而他的丈夫,正是赫赫有名的開國上將蕭華,這兩位也是解放軍中非常出名的一對夫婦。
在王維舟革命的道路上,全家族共有二十多位親屬加入了紅軍,這樣的家族,後來在四川省都非常出名,特別是宣漢,當地老百姓只要聽說了王維舟,都會紛紛豎起大拇指。
王維舟戎馬一生,始終對於群眾有著很深厚的感情,這也影響到他的各位親屬,這個家族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善於解決群眾的問題,傾聽群眾的意見,無論去了哪裡,都會和當地群眾搞好關係。
他們有如此一位位高權重的大家長,可家族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透過王維舟升官,都會憑藉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家族中有如此多人參加紅軍,最後廣為人知的人,其實寥寥無幾,大多都回歸於平凡,這是一種平凡的偉大。
特別是王維舟的岳母,在長征時期也到達了延安,不過因為自己年齡大,又沒有文化,她不想連累組織,因此便提出了回到四川老家以後。
解放以後,老人一直在家鄉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從來沒有提出過特殊要求。
長期在四川地區活動,也讓王維舟及其家族擅長和少數民族同胞打交道,他們非常熟悉少數民族的特點,因此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他就被安排為先遣隊的成員,和當地少數民族打交道。
當年紅四方面軍過草地的時候,亟需糧草,他就帶著警衛人員前往藏族寺廟,看到藏族同胞正在幾步一停,並磕頭,他們馬上意識到了這是宗教活動,趕緊下馬,學者少數民族同胞向寺廟磕行,僅僅幾百米的路程,他們個個都是氣喘吁吁。
本地的“大活佛”也親眼見證了紅軍將領如此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立刻吩咐藏民們為紅軍籌備糧草。
也正是因為王維舟非常瞭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所以他最終也出任了西南局常委,負責民族工作。
他的夫人馬奎宣也是一位參加了紅軍的老幹部,但是她的職務比同時期的很多幹部低很多,有同志曾經建議她向組織提出請求。
可他對旁人說:“不能向組織伸手,還有那麼多烈士,我們已經很知足了。”
王家對於革命的感情是相當高的,這個家族是革命史上非常出名同時又非常偉大的一個家族,他們的故事,依舊在四川宣漢一帶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