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出現過眾多經典的戰術,在戰爭中發揮了奇效,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被美國西點軍校奉為經典的“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的雛形出現於抗日戰爭時期,那個時候日軍的武器裝備十分先進,所以在陣地攻防戰鬥中八路軍是十分吃虧的,日軍利用火力優勢給我軍造成了巨大傷亡。
一寸山河一寸土,一寸山河一寸血,為了保家衛國,哪怕明知道武器不如對手,但為了心中的信念還得冒著槍林彈雨往前衝。
在進攻日軍陣地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我軍經過多次戰役後逐漸摸索出了一個方法:將兵力化整為零,以小組為單位讓一些基層指揮官帶領小股士兵分散火力,然後主力部隊集中武器彈藥攻擊敵人要害。這樣一來極大程度地避免了遭敵人重機槍掃射的情況,同時在兩面包抄吸引敵人火力的情況下,主力部隊能夠發揮足夠戰力與敵人對戰。
這種戰術被稱為一點兩面戰術,後來我軍優化了該戰術,形成了三三制戰術。從字面上該戰術很容易被理解,它以班級單位為基礎,每三個士兵組成一組,三人互為掎角之勢的同時各自又有自己的任務,一人負責防禦、一人負責進攻,剩下的那個人負責後勤支援。
三名戰士形成一個三角形戰鬥小組,多個小組形成一個小隊,每三個戰鬥小隊組成一個戰地班,三個戰地班又形成了一個戰鬥群。這樣下來,一個看似十分完整的打擊群,實則是眾多小組形成,而每個小組都有一名組長,這樣保證了隊伍怎麼打都打不亂,更夠很好地保證戰術被執行下去。
當進入實際戰場後,組長一聲令下,士兵們可以在攻防之間迅速切換,三個人的走位可以做到瞬間變幻,有資料顯示僅27人組成的一個戰鬥群就能覆蓋高達800米長的戰線,這樣靈活的戰術在避免了敵人重火力群滅的同時,讓隊伍靈活性大增,戰鬥力增加了不少。
三三制戰術是我軍智慧的結晶,總結起來有三大優勢:
1、首先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巨大傷亡,可以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根據敵人的火力分佈決定戰鬥群是集中還是分散,哪怕是撤退都能夠做到井然有序,各小組、各小隊、各班組之間相互掩護撤離,最大可能減少傷亡。
2、基層軍官的作用被調動起來,每三人組成的戰鬥小組就有一名組長,組長就是主心骨,不僅能夠及時傳達指令,還能隨時對組員進行思想工作,在短時間就能提高凝聚力。同時組長對自己的隊員情況十分了解,下達任務時更能精準到位,提高效率就是提升戰鬥力。
3、一旦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雙方開始拼刺刀後三三制戰術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面對一兩個敵人,該戰術剛好三人出擊,還能騰出一人支援,在戰士們相互配合下,敵人很難應對這種戰術。
中國當時落後的武器裝備,讓咱們不得不透過武裝頭腦來戰勝強敵,後來三三制戰術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其中十分出名的就是長津湖戰役。
1950年11月7日,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叫囂要迅速結束戰爭,要讓美軍取得勝利回家過聖誕節,於是美軍制定了東西兩條戰線計劃被稱為“聖誕節攻勢”。
志願軍面對美軍在武器裝備上沒有優勢,於是我軍再一次使用了三三制戰術。在打響長津湖戰役後,志願軍第九兵團迅速將美軍王牌陸戰1師和步兵7師分割包圍。隨後美軍利用火力優勢進行防禦,試圖以守為攻,此時志願軍立馬改變戰術,三人小組組成一個三角形,而且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點均可成為攻擊點,當其中一名戰士成為攻擊主力時,另外兩名士兵就負責防禦。三人戰鬥小組掩護前行或後退,還能左右移動,向敵人發起了360度無死角攻勢。
這樣一來,美軍根本判斷不出到底哪個才是志願軍主力,在美軍眼裡就形成了好似全部都是主力、但好似又沒有一個是主力,但志願軍的火力又能全面開花。美軍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根本來不及反應,美軍的重武器和炮火由於無法集中而大大降低了戰力。
靠著該戰術,志願軍多次攻陷美軍的重要陣地,而麥克阿瑟也一改戰爭初期的傲慢態度,不得不下令聯軍全線撤退,而志願軍則藉著氣勢英勇戰鬥,相繼全殲英國特遣隊,全殲美軍步兵7師31團,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後來,該戰術在朝鮮戰場上更創造了無數奇蹟,就連美國人都將其當作經典,西點軍校甚至將其當成教材,可美軍怎麼學都學不會。
美軍模仿“三三制”戰術也總結了自己的一套,結果當一名美軍倒下後,該小組如同樹倒猢猻散一時之間就亂套了,後來美軍怎麼模仿都不盡人意,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戰鬥力。
“三三制”戰術看似簡單,但是對一支部隊的要求很高,可以從以下三點來理解:
1、三人組成的小組,戰士之間需要配合默契,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背後安全交給了戰友,這要求對戰友無條件信任,只有這樣才能沒有顧慮勇往無前地向前衝。
2、處於三角形中攻擊點的那個戰士最為危險,需要面對敵人的重火力,這就要求戰士必須要有視死如歸的精神,自己的不退縮將會為戰友吸引火力,為戰友集中火力打擊敵人創造條件。一旦出現意志不夠堅定,三三制戰術將會大打折扣,甚至如同一盤散沙。
3、三三制戰術能夠克敵制勝,其關鍵在於指揮命令能夠及時傳達,各小組嚴格執行指令。這就要求士兵必須恪盡職守,無條件聽從命令,而要做好這一切對一支軍隊的紀律性要求十分高。
這就是為何美軍認為三三制戰術一看就會,一學就廢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