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0月12日,美國一架飛機在加州聖地亞哥墜毀,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兩人受傷。除此之外,還砸中摧毀了地面數棟住宅。據悉,墜毀的是一架塞斯納小型雙引擎飛機,飛行途中發生問題試圖迫降,結果失敗導致悲劇發生。
從九月份到現在,除了俄羅斯的飛機頻頻出事之外,美國也未能倖免。9月1日,美國海軍一架直升機從“林肯號”航母起飛後發生墜毀,機上6人無一倖免遇難。時隔不到兩天,9月3日,美國一架小型飛機在起飛後不久墜毀,機上四人全部死亡。頻頻發生的墜機事件給美國政府敲響了警鐘。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與美國自身不無關係。雖然美國的航空業非常發達,不論是軍用還是民用飛機的數量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美國政府卻沒有出臺有效的小飛機管控機制。頻頻發生的墜機事件,說明了出臺管控機制的迫切性,如果再不及時出臺,難免還會有悲劇發生。
而且與俄羅斯一樣,美國的飛機也存在裝置老化問題,這次墜機事件中,失事的塞斯納飛機從1980年就已經停產了。即便它效能再好,裝置再先進,歷經至少四十年的時間,也難保裝置不出現問題。這也暴露了美國航空裝置維護不及時的問題。在美國這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頑疾”,頻繁的墜機事件已經表明了這一點。如果美國政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的話,未來墜機事件發生的機率也將不會減少。
除此之外,頻繁的墜機事件還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美國製造業所面臨的“瓶頸”——空心化。事件頻發,除了維修保養不及時以及管控措施不力的原因之外,還反映出美國製造業技術到了一個“瓶頸期”。
事實上,誰也不願意發生這樣的慘劇,美國人也想扭轉這樣的局面,無奈技術有限,“有心無力”。就拿三十年前發生的埃及航空公司的飛機空難來說,至今為止,波音公司都沒有拿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問題出在哪,但無力解決問題,這才是最致命的。
近些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一個簡單的機器不再由一個國家單獨完成,而是形成許多國家的製造產業鏈。透過不同國家各司其職,製造好零部件,然後再進行組裝。這看似時代進步了,其實對於一些高階製造業而言,其中的弊病也不少。
以美國製造飛機為例,現在美國只是名義上的飛機制造商,長時間以來,美國都將其飛機制造鏈下游分散到世界各個國家,不同國家的製造標準不同,將導致最終飛機的成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長時間缺席製造鏈的“流水線”,美國想要重新實現飛機的自給自足,國內“一條龍”生產已經成為一種“奢望”。
以美國現在最先進的F-35戰機為例,在美國研製F-35的時候,他並沒有單獨進行研發,按常理來說,研製先進武器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是高階軍事秘密,不能外傳的。但美國“違背”常理,特意邀請來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一起參與,這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除了飛機之外,美國最近以來,火箭也是頻頻墜落,9月3日,美國加州空軍基地一枚火箭在升空兩分鐘後,突然爆炸,導致發射失敗;要知道五天以前,美國剛剛經歷了“Astra 0006”運載火箭的發射失敗。飛機與火箭的頻繁出事,都折射出美國製造業當前面臨的“窘境”。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美國霸權實力的衰退,讓自己國家自行研發製造新產品的能力“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