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藝畫開天全程策劃並操刀製作的國產動畫《靈籠》橫空出世前,國內其實鮮有在末日背景下的科幻題材動畫。彼時,國內觀眾已經在如同轟炸般的美國大片裡沉浸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動畫,類似題材都會不可避免地養成受眾的審美疲勞,甚至很多年輕人也不再迷信和神化大國的影視化工業體系。
不再一味追捧自然是一種審美向上發展而導致的現象,但也可能意味著在某一特定領域少有可值得褒獎的作品出現。
動畫《靈籠》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將人們的目光吸引至此,再次喚醒觀眾對相似題材的情感期待,乃至重新塑造了人們對國內型別動畫的認知理念,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所要下的功夫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的清楚的。不過我們可以從文化屬性的視角,嘗試去解讀一下箇中緣由。
文化自信源於認同感,那為什麼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喜歡《靈籠》這部作品呢?
文化藝術的傳播需要一定介質,其表達方式也多種多樣,動畫手段是其中之一,也是符合當今時代潮流的一種形式。《靈籠》作為動畫作品,它的優勢自然脫離不開自身的圈層屬性,但我們也同樣注意到,除了在本身受眾領域的熱度外,《靈籠》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出圈”,傳播度和影響力擴散到了一大部分垂直度並不高的圈層。
其實,過去我們也曾做到,也拿到過十分耀眼的成績。無數人懷念的“上美時代”,我們產出過大量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國際大獎也攬入懷中。
忽略時間維度,將兩個年代的作品拿來比較,雖然跨度較大,可似乎兩者之間確實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本質聯絡,那就是基於本土的哲學理念和文化觀念。傳統的經典動畫作品自不必說,《靈籠》作為一部備受歡迎國風科幻作品,有一片段傳播甚廣,女性角色白月魁的戰鬥場面。
這段打戲之所以被稱為名場面,不僅在於其細節把控、節奏動態拿捏極好,更在於配樂主調大膽採用了傳統樂器嗩吶,再輔之各種絃樂,以及唸白的東方語言,將情緒的落點推向了極致。當然,這只是傳統元素的點綴與運用,相對於整部作品的東方價值觀來說,它並不是核心。
傳統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如果只求復興是沒有作用的,市場上不乏反面案例,不加甄別的復古會失靈。
前輩們曾開創出純手工剪紙的動畫製作方式,但那是在艱苦條件下,為了打破國際技術壟斷以及提高美學藝術追求的必然作為,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偉大創新,可其中也夾雜了一絲無奈。如今,我們不可能再採用原始的製作手段,國內動畫的技術實力已經和國際同軌,體系化的流程規則也日趨純熟,我們還做了大量的本土化創新。
凡是有關技術層面的“表皮”功夫,顯然已經拉不開差距了,唯一能夠區別彼此的,只有“靈魂”層面的表達。
《靈籠》其實就是一部“表皮”現代化,但“靈魂”很中國的動畫,東方元素的體現也是很淺層的落實,深究到動畫整體的骨架,就能發現作品所探討的關於人性、秩序、規則、親情、愛情等主題,都是很東方的表達。你很難想象在西式環境中,有人會因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而放棄與戀人相愛的機會,但在東方的愛情旋律故事中,這樣的矛盾衝突是被常態討論的話題。
總而言之,《靈籠》動畫從本質上說提煉的還是屬於我們自身文化的故事,作為製作方的藝畫開天,把它的展現方式做了多維的處理,核心依舊是東方哲學的現代化演繹。對於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展露,無論出於理性還是感性,我們天然多了一層認同。當然,作品的質量是打底的不變基礎,對於高質量的動畫我們自然信心百倍。
(文/泡泡國漫漫研社 夜夜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