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名句,描寫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悽美愛情。不過“比翼鳥”和“連理枝”由來甚早,卻非白居易始創。
“比翼鳥”最早記錄於《山海經·海外南經》,書中記載:“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西山經》裡也有關於比翼鳥模樣特徵的描述:“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可見,比翼鳥的一大特徵就是“一翼一目,相得乃飛”,顏色是青中帶紅,樣子像鳧(音同福)——野鴨子,而比翼鳥的出現則預兆著“天下大水”。在《爾雅·釋地》中又記載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音同兼)。”
因此,比翼鳥的一目一翼、雌雄須並翼而飛的特性,常被用來比喻夫妻的恩愛情深。
一目一翼,相得乃飛
“連理枝”的由來則要追溯到戰國時期。
宋康王的舍人韓憑的妻子何氏十分貌美,宋康王便想將何氏霸為己有。韓憑因心生怨恨而被暴虐無道的宋康王囚禁起來,遣送到邊境。何氏思念丈夫韓憑,偷偷寫信,將思念之苦和對他們夫妻感情的至死不渝寄託在詩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不料,此信落入宋康王手中,讀其詩而不解。大臣蘇賀解釋道:“其雨淫淫,說的是何氏的憂愁和思念;河大水深,是說何氏和韓憑兩人分開而不能互相往來;日出當心,則是說何氏心裡有自殺殉情的打算。”沒過多久,獄中的韓憑便自殺了,而何氏也趁著和宋康王登高觀景的機會,從臺上跳下殉情而亡。
何氏在衣服裡留下遺書:“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意思是:大王想要我活著,但我一心求死只為能和丈夫殉情,希望大王能把我和韓憑的屍骨合葬!宋康王看後大怒,不僅沒有聽從何氏的請求,反而命人把何氏和韓憑分開埋葬,讓他們的墳墓相對而望。
“既然你們夫妻如此相愛,那就讓本王看看你們的兩座墳能不能合在一起!”
不久,兩座墳墓上分別長出了兩棵大樹;沒幾天就長得有一抱粗。樹幹彎曲,互相靠攏,樹根在地下相連,枝葉在空中交錯。又有一對鴛鴦在樹上盤旋、棲息,依偎在一起,發出動人的哀鳴。宋國人便稱這兩棵樹為“相思樹”。這也是“相思”的由來。
從古至今,愛情故事總是悽美動人。遊絲空絹合歡枝,落花自繞相思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