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chī]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名自訆,見則螽[zhōng]蝗為敗。
鴟[chī],古書上指鷂鷹。螽[zhōng],引申義是蝗類的總名。
原圖作者:陳絲雨,本圖由喵臨摹
《山海經》它才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作
原文作者解讀時其實有一句這樣的話:“現在我國將一種獨產於中南美洲,俗稱”披甲豬“的貧齒目哺乳動物譯為犰狳,與此處的犰狳沒有任何關係。
對於此處描述的犰狳與中南美洲的犰狳沒有關係,我表示不能理解。因為誰又能證明兩個描述一樣的怪獸不是同一個呢?誰又能證明這貨不是因為生活環境的變遷,而流浪到了中南美洲。
值得讓人警惕的是: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除人類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風分支桿菌自然寄主。
譯文:葛山之首往南三百八十里,是餘峨山,山上多梓木、楠木,山下多荊棘、枸杞。山中有一種兇獸,名叫犰狳,外形像是兔子,但卻長著鳥的嘴、貓頭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見到人就假睡裝死,叫起來的聲音像在呼喚自己。凡是它出現的地方必定蝗蟲遍野,顆粒無收,最終田園荒蕪。
原文作者:孫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