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朱q長喙、鳳冠、赤頰,羽毛白或灰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有“東方寶石”的美稱。它們棲息於高大喬木上,覓食時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遠遠看來,又美又仙。
可是這種美好曾一度險些戛然而止。上世紀50、60年代前後,在朱q原本分佈的地區,朱q消失了。它們也曾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
直到1981年,我國科學家在陝西省洋縣找到7只野生朱q――現在朱q的“始祖”。
根據最新資料,我國的朱q數量從1981年發現時僅存的7只增加到現在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全球朱q種群數量發展到7000餘隻。
40年來,7只野生朱q如何壯大到7000+?為給朱q添丁,人類做過哪些努力?
野生朱q是如何被發現的?
1963年,俄羅斯最後一隻朱q死亡;1978年,朝鮮板門店僅存的兩隻朱q死亡;1981年,日本將僅存的5只朱q捕獲,希望人工圈養來挽救該物種的滅絕,然而這5只朱q也相繼離世。
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建了專門的“朱q考察小組”,旨在對瀕臨滅絕的朱q開展全國範圍內的地毯式搜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表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先生當時除了在野外尋找朱q外,還到標本館尋找線索。劉蔭增在檢視標本時發現,我國科學家曾經在1957年採集過朱q標本,而且採集地點標記詳實――秦嶺南麓,陝西省漢中市洋縣。
1981年,歷時三年,經過行程5萬多公里的考察,劉蔭增終於發現了野生朱q的身影。一群人展開追蹤,最終在秦嶺深處――陝西洋縣的八里關姚家溝發現了一對有繁殖能力的朱q父母,巢中還有3只嗷嗷待哺的雛鳥,以及附近2只年長的個體,總共7只野生朱q。
為及時有效地保護野生朱q及其棲息地,當地成立了“秦嶺一號朱q群體保護小組”,2005年又成立了“陝西漢中朱q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朱q牌”大米和朱q有什麼關係?
朱q重新被發現後,我國高度重視,展開了對這一珍貴鳥類的拯救與保護。
為了給朱q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洋縣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當地也探索並逐步走上了有機產業發展之路。截止到2020年7月,洋縣已有14大類80種14.1萬畝農產品獲得有機認證,並建立為全國首批有機認證示範縣。
科研人員為何要拿走朱q的蛋?
除對棲息地的保護外,對於朱q的繁育,科研人員也想盡辦法。張勁碩介紹,“偷蛋”就是其中之一。
朱q一般產3至4枚卵,為刺激朱q繁殖,科研人員會趁朱q不在的時候拿走一枚,而朱q媽媽在看到自己產的蛋不見後,會再產下一枚補上。過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再去拿走一枚,用“偷蛋”的方式迫使朱q多產卵。而拿走的蛋則到北京動物園等機構進行人工孵化。
張勁碩表示,拯救朱q的工作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成功案例,成果來之不易,值得慶賀,更得珍惜。他說:“今天,我們駕車行駛在218國道上,國道兩邊已經可以看到野生朱q了。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去觀賞它們的美。”
一隻鑽進房簷的燕子,或許是能飛行數萬公里,跨越山海的“技術流”;一株草坪上安靜生長的樹,它的家族在一億多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你看那隻鴿子,其實是隻斑鳩……斑斕世界,萬物並生,世世不離,生生不息,人不孤獨。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正在我國雲南昆明舉行。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特別策劃《生命故事》――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和中國植物學會科學傳播工作委員會成員、科普作者“植物人”史軍為您講述。
下一集,動物篇說說沒有金色毛髮的金絲猴。
記者:劉飛 富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