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對人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能夠幫助人們獲取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術,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侶。
但正如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每本書也都承載著不一樣的內容,在不同時期人們對不同書籍的需求和看法是不同的,就像曾經風靡一時幾乎人手一本的讀者、知音、故事會如今已經沒有辦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甚至如今看來還有些荒唐反智。
風靡一時的雜誌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頭10年,《讀者》《知音》《故事會》這一類的雜誌在人們的日常精神需求上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他們都曾經風靡一時受到無數人的追捧。
這三本雜誌都有屬於自己的定位,面向的人群也不一樣,但相同的是它們受歡迎的程度,《讀者》曾經是知識分子的標配,在資訊傳播並不快速和廣泛的年代裡,《讀者》能讓很多人獲取到平常獲取不到的資訊。並且讀者迎合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國外的美好憧憬和想象,往往會選取各種國外事件和奇聞異事來與中國對比。
現在很多的故事和傳說都是從《讀者》這本雜誌中廣泛傳播開來的,比如說能每天步行50公里的日本小學生,為了保護麻雀而全網停電的美國和在夏令營中永遠比不過日本小朋友的中國小朋友這些故事都是讀者的傳播和創造。
在那個年代,能夠閱讀《讀者》就是知識和文化的象徵,但是《讀者》裡面的故事能在那個年代吸引到很多的人,並不代表現在這個年代也能延續它的輝煌。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大國,再加上很多中國年輕人也到了國外開拓了自己的眼界,見識到了國外真實的社會,對於《讀者》最受歡迎的國外獵奇的資訊已經不太感興趣,而且對讀者故事中的真實性也提出了很多質疑。
甚至讀者的裡面很多故事在與朋友和家人的談論中,會遭到嘲笑,因為很多故事其實是虛構的不真實的,顯得非常的荒唐和反智,原本受到追捧的讀者也遭到了大家懷疑和嫌棄。
而另一本雜誌《知音》曾經是全民的心靈雞湯,它的不同型別的故事能夠帶給人不同的感悟,在那個心靈雞湯文流行的年代裡,《知音》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裡面的一些人生感悟甚至被很多人摘抄下來作為精神指引。
而故事會更是把持著當時中國短篇通俗小說的廣大市場,如果說《讀者》是知識分子的最愛那《故事會》無疑就是平民大眾的寵兒。故事裡面各種好人好報壞人惡報的故事,雖然內涵不夠深刻,但是能讓人看得開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但是文章裡面的很多觀點在現實和時代的面前已經不再有曾經的意義,甚至是有些可笑的,所以說已經不足以吸引人們的關注。
滾滾向前的時代
近十年來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讓很多傳統紙媒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網際網路的時效性和廣泛性是傳統紙媒難以企及的,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這些風靡一時的雜誌並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
現如今沒有經歷過那個資訊傳播很慢的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耐心地等待著每週、每半月、甚至每月出一刊的雜誌。現在的人們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來源廣泛而便捷,只要開啟電腦和手機各種資訊繽紛複雜,根本不用像往常一樣追著一期一期的傳統雜誌。
除了時代的發展,讀者的越來越挑剔也是造成這一類雜誌沒落的原因隨著中國的發展教育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國民的素質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越來越高素質的國民面前原本受到追捧的這一類的雜誌就顯得比較低端和落後。
在獲取人文和社會方面的資訊,越來越多的學術刊物逐漸代替了這類有些矯情和有著無用雞湯的刊物,人們越來越注重真正的知識的獲取,對原本的知識獲取路徑已經不再感冒。
再加上本來聚集了一大批優質創作者的三家頭部雜誌再也沒有了當初對創作者的吸引力,他們曾經的創作者都被分流到了網際網路的創作平臺,為網際網路創作的發展增磚添瓦,沒有了優質創作者產出的東西自然就被大家所厭棄。
並且由於紙媒的先天不足,在重大和敏感事件出來之後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已經更新換代了不知多少次,而紙媒雜誌可能需要一週半個月才能讓這些新聞出現在大眾眼前,不具時效性無法成為人們的談資。
除了時代的變化之外,《讀者》這一類雜誌自身上的問題也十分的重要,很多《讀者》《知音》和《故事會》上的文章在形式上陷入了標題黨誤區,用題目吸引人但是文章和題目的相關性並不高,讓文章顯示不出原來的水平,給人造成粗製濫造的現象。由於雜誌在文章質量上的把控不嚴,更加速了原本就稀少的受眾的流失,有些忠實的讀者也放棄了這些雜誌。
對於這三本雜誌的沒落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是值得高興的,因為現在人們對它們的嫌棄證明了國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資訊價值有了自己的判斷,不再順應大眾的口味而是根據自身的想法做選擇,而包羅永珍的網際網路也滿足了這一需求。
以上的種種原因造成了如今知音、故事會和讀者這一類雜誌的沒落。讓我們再也難以在生活中看到這些雜誌的身影,也許會有人為此感到惋惜,但是時代的發展就是如此,從來不會為了某些人和某些事情而停留,人類的生活需要更新換代,人們的眼界也會隨著提升,這一類雜誌的沒落是註定的,是順應時代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