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參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增智等功效,為“百補之王”。
不過,人參性燥,服後極易上火,並非人人皆宜,更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其實,在中醫看來,人體自帶一條大補經絡——心包經,它不但大補元氣,還是一條急救、救命的經絡。
心包經,人體自帶的“強心藥”
心包經很短,卻被譽為“救命的心包經”。
“《醫學正傳》如是描述:“心包絡,實乃裹心之包膜也,包於心外,故曰心包絡也”。就是說,心包經是心的包膜,是用來保護心臟的。
打個比方,心臟好比君王,而心包經就好比是保護君王的御前侍衛,當外邪入侵的時候,心包經就起到防禦的作用。因此,心包有“代心受邪”的功用。
心包經通了侍衛強大了,君王的安全也就有保障了。
刮痧+艾灸,一瀉一補,勝過人參
人參為什麼可強心?
因為人參補氣活血,可調動氣機,化解瘀血。當然,對付瘀和虛,我們有比人參更好用的方法:刮痧+艾灸。
刮痧:
“痧”是離經之血,這是廢血。
刮痧可調動全身氣機,在氣機作用下,將離經之血從面板腠理排出體外。但是,刮痧只完成了一半工作——瀉實,此時還應補虛,否則,又會因虛致瘀,導致惡性迴圈!
所以刮痧後還需要艾灸,艾灸被譽為人體氣血執行的“發動機”。
艾灸:
艾草的藥性隨熱力深入經絡,就像太陽蒸發液體一樣,能一舉掃蕩體內的寒溼、痰濁、瘀血。
同時,由於艾灸補陽,陽氣足,氣的推動力就強,人體氣機升降得到調動,原本不平衡的系統功能得到調整,氣血寒熱虛實自會調和。
綜上所述,刮痧+艾灸,一刮一灸,一瀉一補,既能消除有毒的瘀血,又能化生新鮮的血液,讓整個心包經徹底暢通。
溫馨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要從上往下刮,且刮痧應在艾灸前,因為刮痧可使穴位開洩,便於艾灸的火力和藥性更好更快地滲透。
艾灸怎麼疏通心包經呢?
7個部位,最為關鍵
01 天池穴
天池跟肝膽二經相通,當人體氣鬱的時候,鬱結的悶氣、火氣會從肝膽二經奪路而上,竄到心包經上來。
中醫認為,肝經和心包經屬同一條經——厥陰經,在腿上為肝經,在胳膊上就是心包經。肝經有瘀血,心包經肯定阻塞不通,故而,天池作為心包經和肝經的交接點,非常重要。
02 天泉穴
有些人總是胸悶氣短,醫生說是心臟供血不足,這時就可以艾灸天泉。因為天泉不僅有給心臟補血之效,還有理氣化痰通絡之功。
03 阻滯點
把天泉與曲澤之間分成3份,心包經的阻滯點就位於靠近曲澤的1/3處。每個人略有差別,有的偏上,有的偏下,以痛點為準。
臨床發現,有人經常感到胸悶、心絞痛,到醫院檢查時發現患有冠心病或早期心肌梗塞,這個阻滯點就非常疼痛。
04 曲澤穴
曲澤是心包經的合穴,“合治內府”,故而,它能調節心包經的整個臟器,還能修復心臟損傷。
心臟供血不足,也叫心血虛,一是肝氣鬱結所致——氣血堵在半路過不來;二是心臟本身功能虛弱。曲澤對這兩種情況都適用。
05 郄門穴
郄門是心包經的郄穴,具有寧心、理氣、活血,以及預防心痛、心跳過快、胸痛、神經衰弱等症狀的功效。
按壓郄門,心臟問題越嚴重的人越痛。因心臟病等引起的突然昏厥,可用郄門作為急救穴
06 內關穴
“心胸內關謀”,但凡心胸有什麼不適,可以找內關。內關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還能預防心絞痛、心律不齊、癔病等。
在心臟不適時,艾灸內關+神門,可安神寧志;艾灸內關+膻中,可理氣寬胸、活血通鬱。
07 勞宮穴
勞宮可調理心痛、心悸、口臭、善怒、發熱無汗等症狀。
心臟不適的人手掌心經常愛出汗,這是陰虛火旺、心火妄動的表現,往往伴隨腎陰的損耗,他們通常有上熱下寒等心腎不交的症狀,此時最應艾灸勞宮+湧泉。
注意:因為心臟在左邊,急救時通常選擇左臂,平日刮痧、艾灸,也要特別注重加強左臂。
來源:穴位百科微信公眾號
編輯整理: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通訊員:龔欣雨 秦沙沙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