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山東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濟南市、青島市、濰坊市、臨沂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菏澤市,菏澤市屬於山東省16個地級市之一,總人口880多萬,下轄了11個區縣(包括了著名的曹縣)。那麼,菏澤市11個區縣的結構,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東省。山東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糧食大省、經濟大省,地位至關重要。山東省是我國人口第二大省,人口總量1.01億,僅次於廣東省。山東省2020年的GDP總量為7.31萬億,僅次於廣東省和江蘇省。山東省的糧食產量、蔬菜產量等等,佔了很大的比重。山東省總計下轄了16個地級市,菏澤市屬於其中之一。
菏澤市目前總人口880餘萬人,屬於山東省第五大城市。菏澤市下轄了4個區、7個縣,分別是:牡丹區、定陶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明縣、曹縣、成武縣、單縣、鉅野縣、鄆城縣、鄄城縣等等。其實,菏澤市各個區縣的形成,經歷了一系列的階段,也出現了各方面的故事。
我們看一下山東省區劃形成的過程,元朝之前,唐宋一直沿用州縣兩級區劃的模式。例如在京劇《珠簾寨》中,出現了“家住曹州並曹縣,姓黃名巢字舉天”的唱段(作者是一個京劇迷)。其中,曹州就是菏澤市的前身。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損失崛起,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空前龐大的王朝。
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元朝也開始面臨各方面的實際問題。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面對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縣、幾千個縣,各地錯綜複雜的人口、耕地、農作物資料,元朝不知所措。例如耕地,分為了旱地、水澆地、丘陵地等10多個型別,每個型別還分成了上中下幾個等級。各地區的地質結構和氣候都不一樣,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這是元朝沒有遇到過的。
依靠唐宋兩朝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就忙不過來。唐朝時期的15道和宋朝時期的23路,問題很複雜。最終,元朝結合了宋朝23路的經驗,融入了金國行尚書檯的模式,最終,形成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行省制度,例如四川行省、湖廣行省、江西行省等等。當時,山東各地基本上隸屬於行中書省直接管理。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的基礎。
但行省制度並不完善,各方面的問題很多。首先,元朝行省的區劃不合理,管理難度大。第二,各地區的機構相互重疊。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已經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元朝統治的末期,由於山東地區至關重要,元朝專門設立了山東行省。不得不說,在元末混戰的大環境下,誰控制了山東省,誰就擁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全國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其實,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基本確立的。例如山東省、福建省、廣東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非常接近。
在山東省內,省會確立在濟南府,此外,還有好幾個府和直隸州,例如登州府、兗州府、萊州府、泰安州、曹州等等。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再次調整了各地的區劃。最終,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結構。
在山東省內,曹州被升級為曹州府,下轄了菏澤縣、定陶縣、城武縣、曹縣、單縣、鉅野縣、鄆城縣、範縣、觀城縣、朝城縣等地。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階段。在這一時期,各地的區劃十分混亂。山東省先後遭遇了旱災、潮災等自然災害,急需進行休養生息。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經濟建設、恢復生產等階段的工作。
與此同時,一系列重要專案陸續開始。為了治理黃河,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河北省南部5個縣、山東省的菏澤與聊城等地,組成了平原省。平原省的省會在新鄉市,總計下轄了6個專區,分別是菏澤專區、湖西專區、聊城專區、新鄉專區、安陽專區、濮陽專區。1952年,平原省被撤銷以後,菏澤、聊城、湖西3個專區,重新劃入了山東省。
1953年,湖西專區被撤銷以後,原本下轄的單縣、復程縣、城武縣、鉅野縣,劃入了菏澤專區管理。此時,菏澤專區下轄了10個縣,分別是:菏澤縣、鄄城縣、鄆城縣、梁山縣、定陶縣、曹縣、單縣、城武縣、鉅野縣、復程縣。1956年,復程縣被撤銷,菏澤專區下轄9個縣。1958年,菏澤專區被撤銷以後,各個縣併入了濟寧專區。當時,濟寧專區一口氣管理了20多個縣。
其實,這樣的區劃方式有自己的問題。因為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有限,管理20多個縣的難度很大。例如召集各個縣開會,對於偏遠縣來說,可能提前兩天就得出發了。因此,到了1961年,菏澤專區重新設立。1964年,河南省與山東省之間,出現了一輪區劃調整。山東省的防線,劃入了河南省管理。河南省開封專區下轄的東明縣,劃入了山東省菏澤專區管理。
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都更名為地區以後,菏澤專區也更名為菏澤地區,管轄區不變。到了8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我國很多省份下轄的地區,陸續改為了地級市。1983年,菏澤縣改為了菏澤縣級市,繼續隸屬於菏澤地區管理。
1989年,菏澤地區下轄的梁山縣,劃入了濟寧市管理。此時的菏澤地區,下轄了1個縣級市和8個縣(東明、定陶、曹縣、成武、單縣、鉅野、鄆城、鄄城)。2000年,菏澤地區被撤銷,設立了菏澤地級市。原來的菏澤縣級市,改為了菏澤市牡丹區。隨著菏澤市的持續發展,2016年,定陶縣更改為定陶區。此外,菏澤市還設立了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作者發現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經開區或者高新區)。
因此,形成了4個區、7個縣的區劃結構,總計11個區縣。菏澤市的總人口880多萬,在山東省16個地級市中,排名第5位。其實,山東菏澤、河南商丘等幾個相鄰的地級市,在口音、風俗、飲食等諸多方面非常接近。對於這一點,作者印象很深刻。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