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電動方程式在創辦伊始就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城市比賽,而不像F1一樣使用永久賽道。FE每到一個城市,就會把該城市其中的某一段街道改成臨時賽道。但這可不像極品飛車一樣,在馬路上辦個街跑、忽略一下紅綠燈就可以的。FE為了粉絲能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比賽,可是花費了很多心血。
前期準備:處處都需考量
FE賽事要確定在某個城市比賽,差不多需要兩年的準備期,這其中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
第一步是可行性調查,比賽的地點不僅要有標誌性,還要考慮是否需要拆裝已有的基礎設施。等到城市政府同意,才可以給到FIA國際汽聯開始設計賽道。
第二步就是設計賽道。設計FE賽道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過程。既要能保證比賽安全激烈,又要符合城市基礎設施的架構。
在城市跑比賽,有時候路面寬度達不到FIA要求的12米,或者維修區通道無法達到200米長的要求,這就要求設計師更加靈活地去思考問題。比如寸土寸金的香港站,設計師就設計了一條雙向的維修區通道。
賽道佈局對賽事安全、精彩程度、比賽策略也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攻擊模式的位置、地面摩擦係數、防撞牆和緩衝區的位置等都有考究。每條賽道的直道長度、彎道弧度、流暢型的中高速彎道與需要重剎的急轉彎的數量配比,都影響著賽車的能量回收策略,進而影響電池管理和比賽戰略。
與此同時,賽事基礎設施也不能忽略:P房、醫療中心、控制中心等位置也要考慮進去。
在進行無數輪軟體模擬和測試後,賽道圖會給到FIA進行認證,FIA會綜合考量賽道設計再進行測試。拿到認證可以使用1-3年。
賽道搭建速戰速決
FE整個賽事場地以及場館的搭建有多快?每站比賽前會有7、800人用兩週時間迅速完成搭建,把水泥墩、防護網等按照設計放好,所有的基礎設施也不能落下。如果有的地方需要橫跨賽道,還要搭橋方便人員通行。
而整個搭建程序不僅要好和快,還不能影響城市交通,需要用各種靈活辦法應對。
比賽週末過後,搭建團隊會用一週左右把所有臨時設施拆除。城市又恢復了原本的面貌。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即便取得認證之後也不能高枕無憂。賽道設計認證以後,還經常可能進行修改和調整。
賽事方面,可能根據比賽中的真實反饋調整賽道,比如調整彎角數量或位置、增減直道長度、改變過彎速度,讓比賽更加安全或者更加激烈。比如在2019賽季羅馬站發生撞車後,賽道秒變停車場,為了降低碰撞風險,賽道路線在2020賽季就進行了修改。
有時候,賽道還會因為城市道路的條件限制進行修改。比如FE早期的倫敦站還在巴特西公園的時候,賽會因為路面過於顛簸進行了賽道整改,在與公園合同結束後又重新恢復原樣。
未來新賽車的特性也會影響賽道的設計。比如第九賽季的Gen 3賽車會更輕、更快,電池能量也會提升,充電需求也不一樣。賽道設計也必須提前將這些可變因素考量進去。
從賽前準備、賽道設計、搭建、測試到真正的比賽,一次FE賽事的完成絕非易事。瞭解這些知識之後,下次觀賽,是不是有更多新看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