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3日電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豐田等6家日本汽車廠商的相比2021年度當初計劃的減產規模現階段超過100萬輛。規模被認為與新冠疫情擴大導致大規模減產的2020年度不相上下。目前,東南亞的新冠疫情再次擴大。該地區是車載半導體的亞洲供應基地,影響還在擴大至歐美的汽車廠商。
具體來看,豐田將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的全球產量下調至900萬輛,比期初計劃下調3%。日產汽車已宣佈全年25萬輛的減產計劃。本田預計減產導致的銷售下滑全年達到15萬輛。
受影響巨大的是鈴木。將減產相當於2020年度產量約一成的35萬輛。在半導體的穩定採購方面陷入苦戰,將在日本、泰國和匈牙利等國停工。
報道稱,將各汽車廠商的預期加起來,僅可以統計的6家,與期初計劃相比的減產量就達到105萬輛。減產規模僅次於新冠疫情影響全面顯現的2020年度。
據報道,豐田相關人士將意法半導體馬來西亞工廠停工列為進行大規模減產的原因之一。意法半導體向豐田旗下的供應商供應車載MCU,但疫情擴大導致員工難以出勤。無法制造制動器零部件等,結果,整車的生產也無法推進。
報道稱,車載半導體大型企業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自6月起,將馬來西亞南部的馬六甲工廠在5周時間裡停工20天。該工廠生產用於方向盤和制動器等的半導體,向汽車零部件廠商供應。意法半導體訂單已排到18個月後,但工廠無法順利執行,並未及時處理訂單。
報道還指出, 影響不僅限於日本車企。美國通用汽車(GM)決定,相當於北美整車工廠一半的8家工廠自6日起停工1~4周。法國雷諾也自8月底開始,在西班牙的工廠在最多60天裡停止一部分作業。8月下旬,德國大眾在主力的沃爾夫斯堡工廠啟動追加減產,原因之一均是在來自東南亞的半導體採購方面陷入苦戰。
央視財經日前報道指出,汽車“缺芯”已經成為擺在全球汽車廠商面前的難題。據相關機構預計,當前持續的半導體晶片短缺將使全球汽車行業在2021年損失2100億美元的收益。此外,隨著5G、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汽車領域逐步應用,汽車行業的晶片使用數量將不斷增長。
乘聯合分析指出,目前的晶片市場供給問題相對嚴重,世界汽車市場遭遇嚴峻的晶片供給問題。在汽車市場產銷相對於峰值水平下降30%,其他消費電子產品需求嚴重低迷下,汽車晶片供給不足的超預期複雜。
乘聯會表示,汽車晶片供給不足的社會影響很大,影響汽車企業生產程序,造成幾千億美元的車企鉅額產銷損失,由此導致汽車產業鏈員工收入劇烈下降乃至失業,疫情下的全球百姓出行需求無法有效保障。晶片短缺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是上游壟斷企業必須自查和反思的。(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