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經典的關於理財的書,我覺得這本書並沒有花太多的力氣去告訴你怎麼理財,而是努力地解釋要不要理財。我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決定理財的,以前的存款最多存在了餘額寶上面,現在買一些基金什麼的,雖然也沒掙到什麼錢,但是覺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且培養了自己對於理財的心態,不至於在未來機會來臨的時候錯的太離譜。
書中講了主人公清崎有兩個爸爸,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清崎遵循窮爸爸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上大學、服兵役、參加越戰,走過了平凡的人生初期。直到1977年,清崎親眼目睹了一生辛勞的窮爸爸失了業,富爸爸則成為了夏威夷的有錢人。他依然追尋富爸爸的腳步,踏入商界,從此踏上致富之路。書中不同的財富觀和金錢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關於要不要理財,書中點醒我的一個內容是關於美國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宣佈了以往靠攢錢致富的路子再也行不通了。大家可能無形之中受到洗腦,即只要好好攢錢就能致富。可能長輩經常這麼告誡我們,很多書中也是這麼說,而且古代又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在古代,普通人發家最靠譜的辦法就是攢錢,第一代人瘋狂攢錢,第二代人買地,然後第三代人就可以當地主,最後子子孫孫躺著收租了。這套體系本身沒錯,但是它是建立在貨幣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的,古代的貨幣主要是金銀,而金銀具備天然的稀缺性,所以只要你慢慢攢錢,愚公移山,積少成多,總有一天能發財的。
但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宣告這樣的模式徹底結束了,二戰後美國為了穩定國際金融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固定比例,也就是拿著美元就一定能換到等量的黃金,所以美元也叫美金。後來在克林頓時期,美國發現這套體系玩不下去了,黃金不夠消耗了,然後就取消了美元與黃金掛鉤,也就是美元可以無限制印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其他國家的貨幣又都是錨定著美元,只要美元一印,其他國家就得跟著印錢。所以大家看到通貨膨脹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前行,30年前的萬元戶如果把錢存到今天,估計得哭暈在廁所。
所以,看了這本書之後,要不要理財這個問題對於我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理財了。作為普通人我們可沒有特別好的渠道,前些年我們可以買房,這兩年買房也不是一個穩賺不賠的事情了,炒股風險又大的不得了,所以我最近也在迷茫著。但是我覺得,只要保持一個理財的心,時刻關注著國家的經濟與周邊發展的機會,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就應該堅定地投入,而不能像以前一樣穩當當的上班,兩耳不聞窗外事,指望攢點錢留給孩子以後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