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如奕棋,高手過招,往往在電閃雷鳴之際一招斃敵。人民解放戰爭就是毛主席與蔣介石當代兩大高手對弈,儘管開局蔣介石佔盡優勢和先機,但一味進攻,不知防守。重戰術,輕戰略。最後被偉人抓住弱點,1947年6月30日,命令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舉扭轉戰局,從此後,人民解放戰爭由被動變主動,國民黨開始開始被牽著鼻子走,最後僅僅三年時間就輸掉了事先被認為不可能輸掉的戰爭,偉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創造了奇蹟!那麼毛主席這一天才般的戰略規劃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1947年3月,國民黨聚集優勢兵力在陝北和山東,進行重點進攻,形勢十分嚴峻。黃河,從陝北到山東呈“乙”字形。蔣介石的戰略企圖是,集中主力於陝北、山東兩翼,實施進攻,而將南線我軍壓縮在“乙”字形的弧形內,聚而殲之。聯絡兩翼的戰線中央,則憑藉黃河天險只部署少量兵力防禦,就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針對國民黨這一戰略部署,毛澤東作了生動的比喻:蔣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於陝北、山東,搞“重點進攻”,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這樣的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兩頭力量強,還有攻勢;中間力量弱,處於防禦。我們就攻其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胸膛。這樣依據整個戰局的發展,中共中央作出重大的戰略決策:不等完全粉碎敵人的戰略進攻,不等解放軍在數量上佔有優勢,立刻轉入全國性的進攻,以解放軍主力打到外線,調動敵人回防空虛的後方,粉碎蔣介石的戰略企圖與方針,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改變敵我之間的攻防形勢。中共中央選擇地處中原的大別山地區作為戰略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人民解放軍逐步形成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作戰格局。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三軍的配合是: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為中路,實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別山;以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即西線兵團為東路,挺進蘇魯豫皖地區;以陳賡、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西路,挺進豫西。三路大軍,相互策應,機動殲敵。兩翼的牽制是:以西北野戰軍出擊榆林,吸引進攻陝北之敵北調;以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膠東展開攻勢,將進攻山東之敵牽引至海邊。依據此戰略計劃,1947年6月30日夜,劉鄧大軍12萬人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從國民黨數十萬軍隊的前堵後追中殺開一條血路,穿越黃泛區,渡過沙河,搶渡汝河和淮河,於8月末進入大別山區。 與此同時,陳謝大軍和陳粟大軍在黨中央指揮下分別進入豫陝鄂邊區和豫皖蘇平原。至此,三路大軍都打到外線,形成“品”字形進攻陣勢,直接威脅南京、武漢。12月,三路大軍協同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的重點圍攻。中原地區變成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
毛主席謀劃的“三路大軍成品字形陣勢挺進中原,與國民黨在中原爭鋒”的行動。不但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料,而且完全打破了蔣介石對於解放軍的進攻規劃。因為,三路大軍挺進蔣介石的腹心之地,直接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戰略要地武漢,在核心區域受到威脅的蔣介石不得不調集大量用於進攻解放軍的兵力。這樣,不僅調動了山東、陝北兩個重點戰場的敵軍主力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且迫使敵人把戰線由黃河移到長江,這一戰略舉措迫使國民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從而扭轉了全國的戰局。在這一偉大轉折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起到了戰略進攻的先鋒作用。由此可見,劉鄧大軍挺進並轉戰大別山,與陳粟、陳謝兵團的外線出擊,從根本上改變了全國戰局,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千里躍進大別山,自斷後路,向敵人的心臟地區千里躍進,確實是一步險棋。就是這一步險棋,讓整個解放戰爭開始按著毛主席規劃的節奏進行,蔣介石只能亦步亦趨,最後被趕到臺灣。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來毛主席一首詩詞——
《沁園春·雪》
【作者】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高頻考點—人民解放戰爭 千里躍進大別山 內線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