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透過高平陵事變清除了曹爽及其黨羽之後,司馬懿開始權傾朝野,但畢竟年事已高(已經七十一歲高齡),便把權力逐漸過渡給長子司馬師。司馬師被任命為衛將軍,開始掌握軍權。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臨朝輔政,獨攬朝廷大權,不久升任大將軍。
司馬師(劇照)
皇帝曹芳對於司馬師而言,不過是擺設而已。但就在司馬師當政期間,發生的一件事頗耐人尋味。那就是公元254年的皇帝廢立事件。
既然小皇帝已經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為何司馬師還要廢黜皇帝曹芳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多此一舉。
但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能清楚,曹芳被廢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司馬師意有所指。小編嘗試為大家解讀。
第一,曹芳出身低微,根基薄弱。
魏明帝曹叡無子,在宗室的壓力下選擇曹氏子弟為養子。公元235年,任城王曹彰之孫曹芳被選立為曹叡養子,進入皇宮,被封齊王。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曹芳以太子的名義繼承帝位。曹芳的皇位有過多運氣的成分,由於其與前任皇帝曹叡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廢黜曹芳,並沒有顯示出對先帝曹叡有多少不尊敬。
魏明帝曹叡(劇照)
同時,以外藩子弟入繼大統,也註定其根基薄弱,其背後沒有一個穩固的靠山做權力基礎。曹芳先是被曹爽兄弟玩弄於股掌之間,後又成為司馬氏的傀儡。因此曹芳被廢不會引起較大的政治動盪。
另外,透過廢舊帝立新帝,業已虛弱的曹氏皇族被司馬師成功分化瓦解,進一步動搖了曹魏的統治基礎。
第二,曹芳逐漸年長,有失去控制的風險。
魏明帝曹叡臨終託孤,司馬懿和曹爽雖同為輔政大臣,但明顯有親疏之分。高平陵事變前,曹芳雖被對同為曹氏宗親的曹爽兄弟所輕視,但其皇位還算穩固。到後來,曹爽被司馬懿所殺,當時,曹芳尚且年幼,對高平陵事變前後朝堂上的變化可能並沒有多大感覺。但司馬懿誅滅曹爽三族的做法肯定給年幼的曹芳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很明顯,相比飛揚跋扈的外姓司馬氏,曹芳心理上肯定對曹氏宗親更加有親近感。且隨著曹芳的長大,朝中反對司馬氏的力量(包括曹氏宗親)也會借皇帝的名義搞事情。他們要求司馬氏還政於皇帝,呼聲越來越大,這無疑給掌權的司馬師很大的壓力。
年長後的曹芳肯定也不甘心一直充當司馬氏的傀儡,也在暗中聯絡忠於曹氏的力量。公元254年發生的一件事堅定了司馬師動手的決心。中書令李豐和光祿大夫張緝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雖然敗露,但司馬師事後瞭解到,曹芳也參與其中,這就讓司馬師大為光火,感覺皇帝越來越不聽話了。
司馬師與曹芳(劇照)
第三,司馬師可以借廢立之事立威,再次打擊朝中的反對勢力。
對權臣來說,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比廢立皇帝更能彰顯自己的權力。當年霍光和董卓,都是靠這種手段在朝中立威,進而牢牢地掌控了朝政。司馬師如今權傾朝野,廢立皇帝對他來說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正好也藉此機會,清除掉朝堂上的反對勢力。
所謂曹芳不理政事、沉迷女色、廢棄講學等罪名不過是司馬師找來的藉口而已。皇帝可是一直由你司馬家控制著,就算他真的不上進,你司馬家也難逃干係。
魏帝曹芳(劇照)
司馬師在廢黜曹芳之前,還裝模作樣地聯合朝中百官(多是司馬氏黨羽)給本就不關心朝政的郭太后上了道表章,歷數皇帝曹芳的過錯,請求郭太后允准改立新帝。曹芳之於郭太后,本就沒有多少親情可言,同意不同意,也不過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但曹芳被廢,對他自己而言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不用再整日裡提心吊膽。曹芳先是被廢為齊王(其繼承皇位之前的爵位就是齊王)。司馬炎建立晉朝後又被降為邵陵縣公。曹芳被廢后,又活了整整二十年,於公元274年去世,算是亂世皇帝中比較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