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一、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步確立了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針,逐步形成“北進”的大陸政策和“南進”的海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國策。
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
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使日本成了“暴發戶”。
1901年《辛丑條約》日本從中分得3479.31萬兩。
1904-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根據《朴茨茅斯和約》佔領了遼東半島,建立一整套殖民機構。
1927年《對華政策綱領》,決定武力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並確立了把“滿蒙”與“中國本土分離開來”的方針。
《田中奏摺》提出實現日本大陸政策的戰略方針:“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於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北效柳條湖村附近的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突然向中國東北軍北大營發動進攻,9月19日佔領瀋陽城,製造了“九一八”事變。
1932年3月,宣佈成立偽“滿洲國”,溥儀在長春出任執政。對我國東北實行殖民地統治,揭開了日本大規模侵略中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日軍藉口1名士兵失蹤,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製造了“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進攻中國。
1938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11月佔領上海,12月佔領南京。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中國大部分國土淪陷。
補充知識點:
鴉片戰爭(1840年至1842年)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到90年代,洋務運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
二、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1、建立各種殖民機構
1931偽滿州國;1940偽國民政府,組織收編偽軍,建立漢奸奴化團體。1940年3月30日,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將北平、南京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合為一體。
2、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
土地資源,農副產品,設立銀行,壟斷鐵路、廠礦等。
3、實施“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
八年期間,318萬被殺害,276萬人被抓走,1952萬?幢房屋被毀,損失糧食1149億等。
4、進行奴化教育
強制推行殖民思想文化,重視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統治中國人。
第二節 從區域性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一、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
1、發表宣言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2、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
二、區域性抗戰與救亡運動
九一八到七七事變前是中國區域性抗戰階段,主要包括東北軍民的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
1、東北軍民的抗日鬥爭
1931年11月馬占山率部抵抗日軍揭開了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序幕;1932年義勇軍發展到40多萬,活動範圍達到102縣;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成立,公推楊靖宇為總司令,趙尚志為副總司令。
2、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軍突然發動了對上海閘北的進攻,駐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開始。
3、長城抗戰
1933年元旦,日軍進犯山海關,山海關駐軍東北軍第九旅何柱國部奮起抵抗,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
4、全國各地抗日救亡運動
第一次: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同胞起來抵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一二八事變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活動。
第三次:“一二九運動”使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
三、國共合作,共赴國難
1、中國共產黨政策調整
1933年三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抗日協定;1935年“八一宣言”;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2、國民黨政府對日外交政策的調整
1935年11月國民黨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表示要“拋棄前嫌,團結救國”。
3、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楊扣壓了蔣介石,提出了八項抗日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基本結束,為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提供了條件。
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七七事變後,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共主動派出周恩來等人多次與國民黨代表談判。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標誌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四、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抗戰,標誌全國性抗戰的開始。7月17日蔣介石表示,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公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第三節 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
一、戰略防禦階段的正面戰場
1、凇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淞滬會戰的戰幕由此拉開。
2、忻口會戰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是華北戰場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歷時23天,大小戰鬥40餘次,日軍傷亡2萬人,牽制了日軍沿平漢路南下的作戰行動。
3、徐州會戰
日軍佔領南京、濟南等地後,先後集中24萬人的精銳部隊,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徐州會戰中臺兒莊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4、武漢會戰
1938年6月,40萬日軍、120艘艦艇,300架飛機進攻武漢,中國參戰部隊達130個師,約100萬人,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會戰,日軍死傷20萬,中國軍隊死傷40萬。
5、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擔任正面作戰,以正規戰為主,是抗戰的主戰場,是抗日的主要力量。
(1)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夢想,大量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促成了相持階段的到來。
(2)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貢獻。
(3)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從片面抗戰到消極抗戰
1、1938年3月底至4月初,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抗戰建國並行的方針。
2、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了五屆五中全會,重申“抗戰到底”,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並設立了專門的“防共委員會”。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
1、洛川會議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洛川會議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會議。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全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主張,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的路線。
2、持久戰方針的提出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提出了持久戰方針。
(1)游擊戰的作戰方針
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作戰,外線單獨作戰;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需要有它自己一整套的關於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原則;由於戰爭的殘酷性,游擊戰要建立根據地,向運動戰發展。
(2)敵後游擊戰戰場的開闢及游擊戰的發展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二、敵後戰場的開闢與游擊戰爭的發展
晉察冀根據地、晉西北根據地、晉冀豫根據地、晉西南根據地、山東根據地、華中根據地、陝甘寧根據地等。
1940年2月至8月,百團大戰,參加人數約20萬,合105個團,經歷108天,大小戰鬥1800多次,殲敵約3萬人。
中共中央於1939年1月發表《關於汪精衛出走後時局的指示》,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打到汪精衛,反對投降,抗戰到底。
三、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戰兩週年紀念對時局宣言》,明確提出了反對投降,堅持抗戰的三大政治口號:“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後倒退!”
毛澤東提出“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為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對敵鬥爭原則。
四、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及其地位
1、政權建設
建立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實行充分民主的選舉制度。
2、經濟建設
各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主要發展農業、商業。
3、文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吸引了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延安更是中國知識分子實現理想的熱土;發展國民教育,創辦學校和短期培訓班。
五、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
主要內容推動國民黨堅決抗戰進行民主改革,爭取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動自由。1939年國民參政員梁漱溟等人發起組織了“統一建國同志會”。
1941年在這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發表了宣言和綱領。要求國民黨定期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施憲政,掀起了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第一次民主憲政活動。
李濟深、柳亞子在廣西成立“抗戰動員宣傳委員會”和“桂林文化界抗戰工作協會”,呼籲清除失敗主義,要求動員民眾,堅決抗戰,沈鈞儒、郭沫若等各地民主人士等通電支援。
文化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抨擊國民黨的法西斯專政,爭取人民自由,主張實施憲政。
第五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
1、中國戰區區域性反攻
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打通貫通中國大陸的交通線,摧毀中國西南的中美空軍基地。中國軍民開始開始區域性反攻。1945年春,八路軍、新四軍建立18個解放區,總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50萬。1945年春,國民黨也收復了南寧、桂林、福州等地。
2、中國共產黨七大(1945、4)
制訂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概括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絡在一起,批評和自我批評。通過了新黨章,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3、國民黨六大(1945、5)
中心議題討論中共問題,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抵制聯合政府,準備內戰。大會提出“今天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國外的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只有消滅中共,才能達成我們的任務。
4、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公告》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及外長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簽訂了《雅爾塔協定》,規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釋出《停戰詔書》,向全世界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1、中國人民的對日抵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個戰場。
2、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是打敗日本法西斯是決定性力量。
3、中國人民為打敗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最大的犧牲。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在抗戰中傷亡3500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
4、中國人民頑強持久的抗戰打亂了日本“南進”、“北進”計劃,使日、德、意在東西方配合作戰,共同瓜分世界的戰略圖謀破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原因和基本經驗
1、抗日戰爭勝利意義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2)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3)抗日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奠定了中國大國地位的基礎。
(4)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
2、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前提條件。
(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協同奮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外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