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向卓訓教育諮詢,當孩子表現不好時,父母應該批評還是激勵。其實父母的反饋不管是積極的激勵,還是反面的批評,做好了都一樣有效果。而反饋中重要的是,要去找到孩子的行為中的有效因素強化到它,找到消極因素,將它具體指出來,並找到解決辦法。
比如這個孩子,“上一年級,數學不認真,數字在田格本上明明可以寫得好,可以到練習冊上就寫得亂七八糟”。好,如果只是這些資訊,問我可以怎麼激勵,那我一定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確實沒有看到可以激勵的點呀。問我怎麼批評,那我也不知道,因為如果我只說“寫得這麼亂,下次努力寫好點兒”,那也一定沒有效果。那我們怎麼能找到可激勵或批評的點?我們要首先對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分析,要對學習行為進行觀察。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練習冊要寫得工整,那我們就要去分析:練習冊如果想寫的工整,那它和田格本上寫字的區別是什麼?
這時我們就可以用上思維導圖法去進行思維發散,去找到所有可能的因素。比如這種區別是在心態上的差異?還是因為田格本有格,而練習冊沒格,不好對齊?還是因為任務的變化,田格本上任務簡單,寫一排數字,而到寫練習冊的時候,他可能要有多重任務,比較複雜。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不只集中在寫上,還要集中在思考上,這就比較難?還是因為練習冊的任務量比較大,所以孩子沒法堅持都寫得工整?你看這麼多的影響因素,想要寫好練習冊還真不是媽媽所說的“明明能寫好,偏偏不好好寫”這麼簡單。
所以對於一個孩子的行為,不管是好行為還是不好行為,我們要想對這個孩子的行為給一個有效的反饋,我們一定要琢磨好,然後在旁邊先做觀察,先看明白。我們說有效反饋、用對方法,其實說的還不只是怎麼去對付這個孩子,我們說得更多的是怎麼去理解這個孩子。你理解了他的行為,你才能找到他行為中的積極因素進行激勵,找到行為中的消極因素去解決。如果你批評孩子只有籠統一句話說“你明明能寫好,卻不好好寫”。那對他就不太公平,比如孩子在這個行為需要的6種能力裡他做對了3點,卻一直在被批評,孩子可會憤怒“明明我努力,你卻看不到”,那他就可能會倔強、逃避不肯承認。
如果在這6點能力裡,你看到他做到了3點,那就要具體地說出來這3點做得怎麼好。說完這3點後,你再聚焦一個要求提出來,別一次提太多,孩子壓力會太大反倒改不好。比如,你發現他在練習冊上寫字時速度有點快,下筆不穩,那你就說“媽媽看到你寫田格本的時候啊,一筆一畫的,靜心慢慢寫,字好看;而你寫練習冊的時候速度就有點快,這個字寫出來就有點草。那你看寫得整潔還是草,差的原來是這個時間,那你看看你怎麼能提醒自己把速度放慢一點,寫得穩一點,把練習冊寫得像田格本一樣工整?”父母這樣一說,那孩子就明白,原來我需要調整的是速度,想出辦法把速度調慢就好。
所以在反饋中用對方法很重要。不要盲目地誇孩子,也不要盲目地批評孩子。你要進行長期的觀察和分析,這樣你的眼睛才會變得更敏銳,才能夠很好地捕捉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給出有效的反饋,提升孩子學習熱情。在這一章的後面五節課中,我們會深入講解怎麼進行有效反饋,請繼續收聽。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和你孩子好朋友的家長,讓大家一起成長,共同打造愛學、樂學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