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在長沙舉行。(點選藍字看詳情)“北斗”應用社會,其實早已實現,但論及“規模應用”,根本是因為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即北斗三號系統級試驗床。在這次峰會上,這一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母機”正式亮相。就像晶片的“母機”光刻機,加工“母機”數控機床等一樣。有了“母機”,才能多生“蛋”,才有了規模應用的可能。
“北斗”是不折不扣的“新基建”,它讓中國人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時空基準”。時間與空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從古至今,人類始終在追尋獲取時間與位置的最佳工具和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社會趨向透明,更加需要高精度的時空基準。水下、地下室、深空的精確導航,第一時間發現病人,第一時間精確找到救援目標,實現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用無人機就能精準投送快遞、外賣……這樣的社會,才有資格被稱為“智慧”。脫下“高冷”外衣,流向各行各業,走進普通人的生活,這樣的應用才能稱之為規模。
掌握自己的“時空基準”,帶來的是一種安全感。漁民過去出海很危險,現在有一種救生衣上面有“北斗”接收器,漁民穿在身上,安全時能和家人聯絡,一旦有了危險,它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它建立的是一種信任,帶給人類的是全天候的保障,長期下來讓人毫無覺察。精確的導航系統,最開始給人技術的新奇感,但演化到後來,將如日常生活中的水、電、氣一般,深度服務人的衣食住行。好的口碑會口口相傳,應用的廣泛和規模,根本還是因為它足夠好用。
在5G“助攻”下,衛星和地面網融合,構成強大的天地一體化網路,讓“北斗”定位能達到釐米甚至毫米的精度。因此“北斗”也是在對導航重新定義:從粗略走向精準,從室外走向室內,從陸地走向海洋和天空,從區域走向廣域和全球。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