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過後,鉅額的賠款以及割地讓清政府再沒有了往日的囂張,而本就生活不易的國民此時更是雪上加霜。1898年譚嗣同等人被殺,維新變法也宣告失敗。
譚嗣同作為維新變法運動的核心人物,本來有機會像康有為梁啟超一樣逃亡海外,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只是靜靜地等待被抓,隨後英勇就義。那麼本來能活命的譚嗣同為什麼選擇留下?他死之前沒留下子女,他的妻子得知丈夫要被斬首時,悔恨自己沒有為他留下子嗣,面對妻子的悔恨,譚嗣同又是何種反應?
一、出身名門,心繫國家
譚嗣同出生於北京的一個宦官世家,由於家庭條件很好,譚嗣同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他十歲的時候就飽讀詩書,受古人愛國情懷的影響,譚嗣同一直都有著比同齡人更深的家國情懷。後來譚嗣同接觸到了西方思想啟蒙著作,這讓他對清政府的八股取士十分厭惡,他明白封建社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譚嗣同在十八歲那一年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李閏成親,李閏也是名門之後,所以兩人的結合可以說是門當戶對。李閏雖然只是一介女流,但是她對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同樣憤恨,因此夫妻二人時常在一起交流新思想,相處起來更像是多年好友。譚嗣同的父親是清政府的官員,所以在他眼中最重要的還是清政府的利益,思想上的不同讓父子二人之間產生間隙。
譚嗣同在婚後第二年,由於和父親的矛盾越來越深,他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開始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期間還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遊擊途中,他見識到了太多被封建制度壓迫著的百姓,這讓譚嗣同開始琢磨利用變法之道來救國救民。對於丈夫的想法,李閏表示贊同,還經常跟在丈夫身邊一同探討變法之道。
二、心懷天下,維新變法
李閏和譚嗣同二人其實有過一個孩子,可是在生產時孩子不幸夭折,李閏也因此落下病根,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李閏十分愧疚,她多次向丈夫提出納妾生子,給譚家延續香火,可是譚嗣同十分排斥這種做法。他認為自己是接受過新思想的人,絕對不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他果斷拒絕了李閏的提議,還保證永遠不會拋棄李閏,從那之後夫妻二人之間的感情更深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從那時起清政府就徹底成為了帝國主義剝削我國百姓的傀儡。眼見百姓受苦,譚嗣同悲憤交加,心中變法救國的想法更加強烈。譚嗣同開始在全國各處宣傳新思想,還和其他同道中人一同琢磨新法。與此同時,公車上書爆發,譚嗣同得知後立馬前往結交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譚嗣同本想留下來和這群人深入探討變法之道,可是因為父親的緣故,他無奈前往蘇州擔任知府。雖然在蘇州做官,但是譚嗣同仍心在變法,於是他跑回湖南老家,和梁啟超等人一同創辦新式學堂,同時還致力於向全國各地宣傳變法。
三、不懼死亡,英勇就義
就這樣在譚嗣同等人的努力下,新學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甚至都傳入了光緒帝的耳中。光緒帝雖然沒有實權,但是他對新學很感興趣,他也相信只有維新變法才能挽救清政府。於是光緒帝下令讓譚嗣同等人前往京城共商大事,還頒發詔令決心變法。光緒帝為人親和他告訴譚嗣同等人,如果有想法可以說出來大家一同討論,如果覺得他有錯誤,也可以指出他會改正。
這樣的話能從皇帝口中說出讓眾人感動不已,他們覺得光緒帝就是一代明君,如果有這樣的皇帝領導大家,維新變法一定能大獲成功。正當大家正為維新變法幹得熱火朝天時,把控朝政的慈禧卻站出來阻止眾人。慈禧廢掉了光緒帝,還下令捉拿維新派人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聽到風聲立馬出逃海外,而也有人提醒譚嗣同趕緊跑,但是他卻堅持留下來。
譚嗣同告訴眾人,變法不成那就以身殉法,以此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變法決心。不久,譚嗣同就被抓捕入獄。李閏知道丈夫被抓的訊息後就明白,恐怕二人要陰陽兩隔,她來到監獄見了丈夫,雖然有所準備可是看見丈夫滿是傷痕的樣子還是忍不住痛哭流涕。她對丈夫說,沒能給他留下一男半女是自己一生的遺憾。
譚嗣同從沒有覺得這是遺憾,他告訴妻子,如果兩人生下孩子就讓他面對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那還不如不生。
結語:
譚嗣同三十三歲就離開了人世,但是他讓更多的中國人清醒過來。譚嗣同面對死亡時從沒有害怕過,他是真正的男子漢,而他這種氣節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