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是長江三角洲的戰略水源地,同時也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同時兼有航運、防洪、漁業生產等多種功能的大型水庫。自從1959年下閘蓄水以來,千島湖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山地型人工漁場,這裡的鰱鱅不僅改善了水質,還創造了可觀的財富,堪稱全國生態漁業的典範。
千島湖總蓄水量多達216億m³,是名副其實的“淡水魚倉庫”,水質好,魚類儲量大。湖中魚類眾多,以鰱魚和鱅魚最為出名,近幾年的產量高達600萬公斤,創造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千島湖的“淨水魚”
千島湖正常蓄水位為108米,對應湖面為573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管轄40平方公里,浙江省管轄533平方公里。千島湖屬於深水湖,壩前最深處有100多米,全湖的平均水深30.44米,水質條件優良,適宜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
在湖區內部,鰱鱅的數量最多,活動於水深1~15米的上層水體,可透過鰓蓋張合吸入水流,再由鰓耙過濾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修建新安江大壩之前,相應江段原本就有很多的鰱魚、鱅魚,而且能實現自然繁殖。建壩之後,庫區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環境,導致鰱鱅無法順利洄游,自然繁殖也因此中斷。
為了保障鰱鱅的魚苗量,千島湖漁場開創出了獨特的魚種三級培育技術,於土壩庫灣培育冬花魚種,並在湖區西北部的網箱中進行老口魚種的培育。近年來,千島湖每年投放鰱鱅魚苗量多達500多萬尾,總重量80餘萬公斤,有效提高了“魚庫”的後備資源儲量。
值得一提的是,千島湖漁場投放那麼多鰱鱅,並不僅僅是為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湖區的水質。
為什麼這麼說呢?時間回到2006年,這一年千島湖正式進入了中度富營養化的狀態,水質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擔憂。此後連續多年的水質監測顯示,千島湖的綜合營養狀態指數並沒有好轉跡象,湖區束絲藻等藻類時常被發現異常增殖的現象。
千島湖水質變肥的原因,主要還是“供水源頭”出了問題。安徽段的新安江位於千島湖上游,每年為千島湖注入的江水佔全庫水量的60%以上。入庫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等營養物質,導致湖區水質逐漸變肥,藻類密度呈升高趨勢。
此時,放養鰱鱅的生態效益就凸顯出來了。大量研究表明,鰱魚每增重1斤相當於從水中吸收了0.85克的磷、60.75克的碳以及14.9克的氮,鱅魚每增重1斤等價從水中吸收了0.5克的磷、57.85克的碳以及14.5克的氮。
由此可以估算,僅僅是生產魚苗這一環節(按照80萬公斤計)就可吸收23.5噸的氮,1.1噸的磷以及94.8噸的碳。同理,千島湖每年從湖中捕撈幾百萬公斤的鮮魚,實際上也是在為湖區清除多餘的營養物質,提高了水體透明度,降低了氨氮含量,保證國家一級水體不被上游支流汙染。
千島湖的“魚王”有多大?
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漁業資源調查,千島湖中共有80多種不同的魚類,人工放流的鰱鱅佔絕大多數。此外,湖區中上層也不乏一些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比如鱖魚、鱤魚、鮊魚等等,而在湖區底層,則棲息著青魚、鯉魚等大型魚類。
據千島湖的老漁民介紹,有時在湖面可看到食肉魚追捕小魚的場面,尤其是在每年的7~8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魚跳出水面。有意思的是,各種大魚跳出水面的聲音還有所不同,翹嘴紅鮊、鱤魚等一般發出“嘩啦”或者“轟隆”的聲音,鯉魚跳水呈“噼啪”聲,鱅魚戲水則會發出“咕咚”的響聲。
那麼,千島湖裡面的大魚到底有多大呢?從目前的捕撈記錄來看,2015年10月份出水的大魚最有代表性,被媒體譽為“千島湖魚王”。
據報道,在當年10月份的捕魚季中,捕撈隊像往常一樣確定作業漁場、在特定水域放置攔網、刺網、張網等漁具。在最終的收網階段,十多萬斤鰱鱅在水面激烈翻騰,甚至跳出水面2米高,場面非常熱鬧。隨著漁網越收越緊,一條體型巨大的青魚映入眾人眼簾,體形延長且呈流線型,全身烏灰,在鰱鱅魚群中格外顯眼。
捕撈上岸後,捕撈隊員對這條巨型青魚進行了詳細測量,其體長達到了175公分,胸圍135公分,體重將近180斤,實屬罕見。有多年打魚經驗的老隊員也表示,在千島湖捕魚這麼多年,如此大的青魚還是頭一回見!
這條180斤的大青魚創造了新的紀錄,是有資料記錄以來最大的“千島湖魚王”。據瞭解,千島湖單網的捕撈產量有高有低,多在10萬~50萬斤左右,其中95%以上都是鰱鱅魚,能捕到青魚(底棲性魚類)的機率很低。因此,這條“魚王”的露面非常難得。
除了青魚以外,湖區中的鰱鱅也能達到幾十斤的規格,如果放養的時間足夠長,鰱鱅的體重也能超過100斤,體長在1米以上。只不過作為商品魚,規格太大的鰱鱅並不是消費者的首選。據調查,國內市售的鰱鱅一般在3~5斤左右,超過10斤的就很少見了,市場導向也決定了千島湖的鰱鱅很難有長大的機會。
相比之下,庫區底層的鯉魚、鯰魚、青魚等更容易發育成大魚,數量和規格都能再上一個檔次。要知道,新安江大壩蓄水已有60多年,長期都沒有對底層魚類進行專項捕撈,湖中很有可能存在很多20~30齡的大魚。如果適當改變捕撈方式,相信湖區中上百斤的大魚肯定還有不少。
水庫洩洪,流失的大魚有多少?
每年汛期到來時,新安江水庫洩洪都備受矚目。2020年,千島湖更是遇到了建庫以來的最大洪水,庫區水位一度達到了108.39米,下洩流量高達6400m³/s。自2020年5月29日入梅後,浙江省先後經歷了8輪大規模的強降雨,截止到7月14日,新安江壩址以上流域累計雨量就達到了1047mm,是往年梅雨量的3.2倍。
在這種情況下,新安江水庫建庫以來首次九孔敞洩,水庫削峰率達到了67%,為富陽區、桐廬縣、建德市、西湖區減輕了防汛壓力,實現了人員零傷亡,最大限度減少了洪災損失。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大魚隨洪水傾瀉而下,估計每天損失上百萬斤鰱鱅。
洩洪對鰱鱅的儲量造成了一定影響。以2020年為例,僅僅從7月4日到14日,入庫總水量就達到了39億m³,短短10天內就相當於多納入了近2成庫容的水量。由於洩洪排水而損失的鰱鱅到底有多少?具體的數量無從統計,但可以確定,流失的幼魚和成魚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值得稱道的是,千島湖漁場的負責人表示,雖然洩洪損失了一部分鮮魚,但魚價並不會因此上漲,真正做到了惠及消費者。千島湖水面寬闊,湖汊庫灣眾多,鰱鱅的品質接近野生魚,沒有土腥味,市場競爭力強。這種有機魚的生產模式也是全國生態漁業的發展方向,值得大力推廣。
如今,千島湖的有機鰱鱅已成為“財富魚”、“生態魚”的代名詞。相信隨著“保水漁業”在全國大水面的推廣,以魚控藻、以魚護水的模式還將進一步普及,兼顧生態和經濟,創造出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