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廟,每一座城隍廟裡都供奉著當地自己的神。
鄭州城隍廟
城隍最早出現在周朝,興盛於唐宋,制度化於明代。城是城牆,隍是護城河。城隍是監管一方的神祇,是守護城池的神。舉個例子,比如縣城隍,與縣官職責相等,陽間的治安、教化由縣令治理,陰間的部分,則由城隍處理。所以,城隍廟的建築規格,一般參照當地的衙門規格建造。據說嵊縣城隍廟最為壯觀,號稱“溪山第一樓”,但更多的城隍廟其實很簡陋。估計縣長的辦公條件也就那樣了。
平遙城隍廟
城隍的形象一直在不斷改變,到了宋代,一般會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這也就是每一座城隍廟裡供奉的神都不一樣的原因。比如北京的城隍是楊繼盛,柳州的城隍是柳宗元,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和周新,西安都城隍是紀信。也有例外,有些功臣或英雄豪傑會被多地奉為城隍,如文天祥。這種可以將凡人視為神的宗教觀,體現了中國文化裡的人性化,也將高高在上的神世俗化了,成了最親民的神。
明太祖朱元璋頒佈了全國性的祭祀城隍的制度,縣級以上治所,全部要起建城隍廟。新長官到任,必須要先到城隍廟報到,每月朔望,還要親率官僚們登門致意。
城隍跟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一樣,既肩負著保一方平安的責任,也承擔著道德教化的功能。
城隍廟門口,一般貼有一張“賞罰分明”的告示,強調著一條條的道德規範。有一本書叫《考古的另一面》,很有些意思,說鹽官的城隍廟,正殿供奉城隍,掌管世間善惡賞罰。東西兩廂,雕塑著各式各樣的人物鬼神,像地獄的樣子。閻羅王、黑白無常、大鬼小鬼,面目猙獰。這邊的姦夫被千刀萬剮,那邊的淫婦被投入油鍋,有的人被鋸成兩半,或者躺在石臼中,胸口被杵子搗了一個大窟窿,畫面驚心動魄。這就算是警示教育了吧。
海寧鹽官城隍廟
城隍廟內受刑的人,都是傳統文化中“道德銀行”裡資不抵債的人。各地的城隍廟,功能形式大同小異。鹽官城隍廟的情形,也是當年各地的典型場景,只是“破四舊”的時候,被毀壞嚴重,很多地方已經見不到了。還有些地方連城隍廟也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被拆除了。
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越南、朝鮮半島也有很多城隍廟。但在我們內蒙古自治區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各式各樣的召廟、王爺府或公主府,我從沒聽說過哪裡有城隍廟,可能是城隍文化沒有傳播到塞外導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