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稠豆稀麥,兩季不得”的諺語,部分農民信奉這一經驗,每年小麥播量都在適量上限以上,高達20公斤左右。一般年份還可以,遇到天氣不順的災年,小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所以小麥適量播種是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播量如何確定的,其依據是什呢?下面咱們分析如下。
小麥產量的三要素
構成小麥產量的三要素是“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首先是每畝穗數是關鍵因素,畝穗數是指一畝地能收穫多少穗數,這是高產的最基本的因素,它與播量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每畝有多少“基本苗”,最後能成多少穗。這個因素大小,最基本的是取決於播量的多少。當然播量少的高產田塊,基本苗少,最後也能收穫較多的穗數。這主要靠一系列技術措施支撐,以靠分櫱成穗,而不是靠基本苗的主莖達到高穗數的。因此說小麥畝穗數這個因素是可以轉化的,而不是固定的,從中我們可以看每畝播量也是可以變化的,不是象諺語說的“越稠越好”。當然穗粒數和千粒重也是隨畝穗數的變化而變化。如播種稀了,穗粒數就多,籽粒就重,反之穗小,粒輕。三者之間關係協調發展,最後小麥才能取得高產。
確定播量基本原則
以上我們明白了每畝播量與每畝成穂的關係,那麼我們如何確定每畝播量呢?確定播量有著最基本的原則,依靠這個原則去確定播量,其原則是“以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
以地定產
所謂以地定產,就是根據地力水平、土質、所處的地域環境等,計劃可能達到的產量水平。定產最可靠辦法是用前三年產量平均值再加10%,加的就是科技水平、新品種的增加值。最後得出的就是計劃的產量。
以產定穗
就是用計劃的產量決定畝穗數。因每一個品種的穗粒數和千粒重基本不變的。可利用計算產量的公式,計算出需要的畝穗數。例如計劃產量為550公斤,穗粒數32,千粒重是40克。計算出一穗麥粒重量為32x40‰=1.28克。550公斤有多少個1.28克?先將550公斤換算成克,再除一穗麥粒重1.28克,得出數為每畝穗數(550x1000=550000÷1.28=429687),這就是以產定穗,透過以上計算可知,在穗粒數32粒,千粒重42克的情況下,每畝單產550公斤,需42萬穗左右。
以穗定苗
以穗定苗,就是每畝的穗數是由多少基本苗產生的。因為小麥有分櫱特性,一株小麥在各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分5~6個櫱,就是農民常說的一棵麥可以發多少個頭。所以我們要達到的每畝42萬穗,包括分櫱成穗在內。一般是一株麥有1~1.5個分櫱成穗,也就是播下一粒出苗的種子,包括主莖可成2~2.5個麥穗。那麼,42萬穗去掉分櫱穗,基本苗就在16.8~21萬,這樣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以穗定苗的道理。
以苗定(播)量
根據每畝有多少基本苗,決定每畝播多少種子。上述我們知道了種子千粒重為42克,1公斤種子約有2.2萬粒,去除其它不能出苗的因素最後可成苗2萬株。這也是常說的“斤種萬苗”,由此可以得出每畝播種量。例如上述基本苗16.8~21萬,那麼播種量在16.8~21斤,變為公斤是8.4~10.5公斤。
小麥是密了好,還是稀了好,最佳播量是多少?
這就是合理密植問題,也就是說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地力、空氣和陽光,製造更多的養分,促進小麥生長茁壯,長好適宜群體,既通風透光,又能多長穗粒,同時能協調高產與倒伏的矛盾。那種認為稀麥大穗、過分強調個體、忽視群體的作法,以及越密越好,過分強調群體、忽視個體的作法都是片面的,種得太稀,毎畝基本苗少,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種得太密,既浪費種子,又使麥苗過分擁擠,生長不正常,旱薄地長不起來,肥地造成倒伏減產。小麥“密”與“稀”是如何確定呢?實踐經驗是:
一般中等肥力田塊,畝產400~500公斤,以主莖、分櫱並重成穗,每畝合理的基本苗25萬左右,播量為12.5公斤左右。
土地肥力高的早茬地塊,施肥水平好,畝產600公斤以上,以分櫱成穗為主,每畝合理的基本苗18~20萬,播量每畝9~10公斤。
土地肥低又是晚茬的麥田,畝產400公斤以下,以主莖成穗為主。要求每畝基本苗28~32萬,所以播量為14~16公斤。
總之,小麥密植要因品種、因地而宜,不能苛求“密”與“稀”,運用科技手段,正確處理群體與個體的矛盾,使構成產量的“三要素”向著高產目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