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2019年底的某日,吾友中南民族大學邵則遂先生見告,陸游詩裡說蜀人稱“豆腐”叫“黎祁”,至今似無解。老實說,對陸游的“六十年間萬首詩”,手頭雖有幾種本子,包括錢仲聯先生的《劍南詩稿校注》,遺憾的是,真是應了“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名言,我只是“剽皮”看過,沒得印象。至此之後,每逢讀書,查閱資料,莫不念念於茲。關於“豆腐”,我也先後寫過吃“樓上”還是吃“樓下”,喝不喝“灝〔gào〕水”(“草不黃俗話說”133《打得作揖磕頭不住告「jī」?》、241-242《豆腐·豆花·吃豆腐》),以及昨天的“灰毛”(“草不黃俗話說”406《不叫豆腐叫“灰毛兒”》)等等。慢慢積累起來,似乎“有解”了。今天寫出來以就正於邵教授,以及各位讀者。歡迎“抬槓”。
一、黎祁 來其
巴蜀人又怪而古之的,人人能懂的豆腐不叫,偏偏要把它叫著“黎祁”。
【黎祈】豆腐的別稱。“黎祈”常見寫作“黎祁”,它是“黎祁”的異形詞。清代毛俟園的《豆腐詩》用過它:“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祈尤似易牙調。誰知解組陶元亮,為此曾經三折腰。”
【黎祁】豆腐的別稱。宋代詩人陸游《劍南詩稿·鄰曲》:“拭盤堆連展,洗釡煮黎祁。”
【犁祁】豆腐的別稱。宋代陸游《劍南詩稿》卷七十二:“新舂口䆉稏滑如珠,旋壓犁祁軟勝酥。”“犁祁”也可以寫作“黎祁”或“來其”(見“黎祁”、“來其”條)。
【黎祁】宋陸游《鄰曲》詩:“拭盤堆連展,洗鬴煮~。”自注:“蜀人以名豆腐。”
【黎祈】清代毛俟園的《豆腐詩》用過它:“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祈尤似易牙調。誰知解組陶元亮,為此曾經三折腰。”
【來其】元代虞集《豆腐三德贊》:“鄉語謂豆腐為~。”(以上見“老劉”《豆腐的別稱》(2018.11.20)一文)。
清郝懿行《證俗文》卷一:“淮南王弄術成豆腐,豆腐一名黎祁。”《山庖》:“新舂稏滑如珠,旋壓黎祁軟勝酥。”
彷彿真是“離奇”,黎祁、來其,語音關聯,是漢語還是周邊少數民族語,至今似還是莫名其所以。豆腐可食,又彷彿請大家“來吃〔qí〕(來其)!”。
二、“黎祁”或測
(一)“黎祁”跟“漉菽”是不是關聯?
“漉菽”之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的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燃萁煮豆, 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從“叔”的字“菽、淑、椒、寂”(叔、尗通。尗,豆。或作“荅”,《說文·艸部》:“小尗也。”)等,讀如舌面音(比如“寂”)是可能的。“漉”,盧谷切,入聲屋韻來母,在西南官話中讀如陽平。即“漉菽”可能讀如“黎祁”,但“漉,瀝也”;“漉菽,瀝豆”,與豆腐有關聯,但似乎還不熨帖。
(二)“黎祁”跟“滷菽”是不是關聯
【滷】《說文·滷部》:“西方鹹地也。”郎古切。
【鹹】《希麟音義》卷五“~滷”注引《切韻》:“~,不淡也。”
“大苦~酸。”朱熹集註:“~,鹽。”(《楚辭·招魂》)
鹹(鹹),鹽滷,做豆腐所需(或用石膏,CaSO4)。滷菽,跟豆腐也關聯,但似乎也“隔”。
三、黎祁:藜湆/湇或藜汁;䔆湆/湇或䔆汁
(一)“黎祁”之“黎”
1.藜 藿 藜藿
【藜】《廣韻·支韻》:“~藿。”
“~藿之羹。”張守節正義:“~,似藿而表赤。”郎溪切。
【藿】“~羊。”鄭玄注:“~,豆葉。”(《儀禮·公食大夫禮》)
“中原有菽。”毛傳:“菽,~也”孔穎達疏:“菽葉謂之~。”(《詩·小雅·小宛》)
“奔蜂不能化~蠋。”成玄英疏:“~,豆也。”(《莊子·庚桑楚》)
2.菽水藜藿
【菽水藜藿】菽水:豆與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語出《禮記·檀弓下》:“子路 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 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後常以“菽水”指晚輩對長輩的供養。
藜藿:野菜,豆葉。“藜似藿”,則“藜”亦當有“藿”之豆、豆葉義。故“藜藿”可指豆葉。
3.䔆,豆也
【䔆】《集韻·之韻》:“~,豆名。可食。”《集韻》陵之切,平之來。
4.與“豆”關聯的“來母”字
【䝁】《玄應音義》卷十七“䝁豆”注引《通俗文》:“野豆謂之䝁豆。”魯刀切。
按:《本草綱目·菜部·鹿藿》:“鹿豆,䝁豆,野綠豆。時珍曰:豆葉曰藿,鹿喜食之,故名。俗呼䝁豆,䝁、鹿相近也。”偉大的藥物學家、醫學家瀕湖李先生的“鹿豆”得名之說,恐系望文生義。“鹿”恐怕是“谷鹿鹿/谷碌碌”之“鹿”,狀圓。參後“藜、䔆”得名推斷。
【(豆婁)】《龍龕手鑑·豆部》:“~,豆。”《龍龕手鑑》郎侯反。
按:疑(豆婁)即“䝁”字之“形聲”方言或體。
【(豆尞)】《玉篇豆部》:“䝁,豆名。~,同䝁。”
【(豆勞)】豆,即“䝁豆”。《農政全書·荒政·救荒本草》:“豆,生平野中,北土處處有之。”
【綠豆】今人一般如此作。
【菉豆】綠豆
《龍龕手鑑·豆部》:“【(豆來)】,俗。音來。”未釋義,很可能跟“藜、䔆”關聯(參“來其”之“來”)。
總之:“藜”與“䔆”同音〔lí〕,有“豆葉、豆”義是無可置疑的。
(二)“黎祁”之“祁”
1. 祁︰湆/湇
黎祁之“祁”,就“祁”之“渠脂切”(群母)推測,可能關聯“湆/湇”。
【湆〔qì〕】“於以湘之,維錡及釜。”鄭玄箋“於魚~之中”陸德明釋文:“~,汁也。”去急切,入緝溪。
入聲牙音(群、溪)舌面化後在西南官話區多歸入陽平。
【湇】“湆”或作“湇”。
2. 祁︰汁
【汁】《說文·水部》:“液也。”之入切。入緝章。
入聲齒音(章)舌面化後在西南官話區也正好可歸陽平。
總之,不管是“湆/湇”也好,“汁”也好,都有可能音如“祁”。如果就“湆/湇”之“肉羹”義分析,它可能不及純粹“液體”之“汁”可能性大。
至此,我們看陸游詩“拭盤堆連展,洗釡煮黎祁”,似乎煮的是“豆汁”“豆漿”,再推知是豆腐。
(三)豆之“藜、䔆”得名之由
從“蓮”(蓮實)、“粒”(顆粒也。《說文·米部》:“糂也。”《說文·米部》:“糂,粒也。”),以及“蠃”(指端指紋鬥螺;螺紋)、“蠡”“螺”,川渝“囉囉〔lōlō〕旋”(隨人旋轉)、鹿豆等推測,“藜、䔆”與“蓮、粒”與“菱”(葉片菱圓形或三角狀菱圓形)等,當均是取自“欒圝”(圓)義(礱龍靈→欒圝輪蓮粒鹿→粒鹿螺蠡藜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