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鄂魯
城池是中國古代城市的主要形態,然自晚清始,拆城填池之風日盛,儲存至今者百不足一。但除非徹底拋棄故土,否則城市仍在舊城基礎上拓展,城池就以另一種形式傳承下來。清代去今不遠,很多城池輪廓尚可辨明,現時與彼時省會以上城池即為其中代表(石家莊、哈爾濱、拉薩未建)。
一、華北地區
(一)北京
清代北京城最為人所知,詳見拙文《北京城的選址、規制與變遷》。
(二)天津
清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附郭。城池建於明永樂年間,位於海河西岸,設四門。咸豐末年,為鞏固城防而修築外城,設十四座營門。同治起,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每年春季移駐天津,冬季還駐保定。
(三)保定
清直隸省會保定府,清苑縣附郭。城池最早建於北宋,明代在元代舊城基礎上修繕增築,平面呈靴形,設四門,今保定動物園北側尚存有南城牆一段。
(四)太原
清山西省會太原府,陽曲縣附郭。城池位於汾河東岸,為明代增築宋代舊城而成,設八門,拱極門及附近城牆現已修復。
(五)呼和浩特(附:烏里雅蘇臺)
呼和浩特舊稱歸綏,乃歸化、綏遠二城合稱,清代屬漠南蒙古歸化城土默特部。歸化城即舊城,位於扎達蓋河東岸,歸化城土默特左、右翼旗駐地。初建於明代,清代復建並拓展,設四門。
綏遠城即新城,建於乾隆初年,位於歸化城東北,置綏遠將軍。乾隆中期,歸化城土默特左翼旗曾暫駐於此,旋復。城設四門,目前北城牆殘存一段。
附:烏里雅蘇臺
清廷置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漠北蒙古、唐努烏梁海、科布多等部事務,城垣遺址位於今蒙古國扎布汗省烏里雅蘇臺東北郊,設三門,乾隆時建。
二、東北地區
(六)瀋陽
清入關後,於舊都盛京(今瀋陽)置奉天府,設盛京將軍。城池前身為明代瀋陽中衛城,清初復建,位於瀋水(今渾河)之北,設八門,部分現已重修。後增建外郭城,亦設八門。清末設奉天省,盛京為省會。
(七)長春、吉林
長春在清代稱寬城子,道光時長春廳駐地遷此,光緒時升為府。同治年間,為抵禦反清勢力而建城,位於伊通河西岸,初設六門,後陸續增開四門。
清吉林將軍駐吉林府,城池初建於康熙朝,同治時擴建,南臨松花江,設八門,宣統時加開一門。清末吉林設省,省會仍駐吉林府。
(八)齊齊哈爾
清黑龍江將軍駐龍江府(今齊齊哈爾),康熙時建城,位於嫩江以東,分內、外兩重,各設城門四、五座。清末黑龍江設省後,齊齊哈爾為省會。
三、華東地區
(九)上海
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城池建於明代,位於黃浦江西岸、吳淞江以南,初設六座城門,後期陸續開闢四座城門,目前僅餘大境閣一段。
(十)南京、蘇州
清代江蘇省督撫分治,總督駐江寧府(今南京),上元、江寧二縣附郭。戰國初年,勾踐滅吳後在此築“范蠡城”,這是目前已知南京地區最早的城池。之後,魏晉六朝、十國南唐均在此置都。明初亦定鼎是地,設應天府,城池原有宮、皇、內、外四重,其建築理念後為北京城所繼承。狹義僅指內城,西北臨江,東依鐘山,南涉秦淮,闢城門十三座,依星象佈局。南京城牆保留較為完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石構造的古代城垣。
清江蘇省巡撫駐蘇州府,吳、長洲、元和三縣附郭。蘇州築城歷史可追溯至春秋吳國都城。清代城池由元明舊城修繕而來,共六門。現已部分重建,並對早期城牆、城門加以恢復。
(十一)杭州
清浙江省會杭州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城池是在南宋都城臨安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東望錢塘江,南抵鳳凰山,西依西子湖,北引大運河,設十門,尚有部分遺址。
(十二)合肥、安慶
清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附郭。咸豐年間,安慶為太平軍控制,廬州一度為省城。合肥築城始於西漢,經歷代修繕,至明中期已成規模,設七門,舊城址現已闢為環城公園。
清安徽省會安慶府,懷寧縣附郭。城池是在明代基礎上整修而來的,位於長江北岸,共五門,西段和北段今尚有殘餘。清末又在西南方加築城牆,闢城門二。
(十三)福州
清福建省會福州府,閩、侯官二縣附郭。西漢時,福州為閩越王城。其後西晉、唐、後梁、北宋均有展拓。明初大規模整修,清代亦使之完善,設七門,今于山公園、七星井巷等地尚有殘跡。
(十四)南昌
清江西省會南昌府,南昌、新建二縣附郭。城池始建於漢初,唐、宋、明時加築,清代沿襲明城,位於贛江下游東南岸,設七門。
(十五)濟南
清山東省會濟南府,歷城縣附郭。西晉時,濟南自東平陵遷至歷城,明代重修,北望黃河,設四門,目前存有解放閣段、趵突泉北路段。清咸豐時修外城,設七門。
四、中南地區
(十六)鄭州、開封
清代,鄭州初屬河南省開封府,雍正時一度升直隸州,旋復;光緒時復升。鄭州建城歷史可上溯至商代,歷代城址均基於此。明清時期大規模修浚城池,設四門,東、南段土牆遺址現闢考古遺址公園。
清河南省會開封府,祥符縣附郭。開封為北宋都城,時稱汴梁,分內、外兩城。明代重築內城,開五門,清襲之。開封城牆現已得到妥善保護,規模僅次於南京,城內的宋代皇城舊址被闢為旅遊景區。
(十七)武漢
武漢由原武昌、漢陽、漢口三地合併而來。清湖北省會武昌府,江夏縣附郭。武昌建城始於孫吳,歷代增建,明代擴建後設九門,西瀕長江;清代重修,又開一門。為紀念武昌起義,已將起義門(中和門)重修。
清湖北省漢陽府,漢陽縣附郭。城池前身為東漢魯山城,明代重修南宋舊城,初設四門,後塞北門,北城牆尚有遺蹟可尋。
漢口原屬漢陽,咸豐時為抵禦太平軍築城,設八門。光緒年間為處理洋務,析漢水以北沿江地置夏口廳,治漢口鎮,不久城牆即被拆除,闢中山大道。
(十八)長沙
清湖南省會長沙府,長沙、善化二縣附郭。西漢初年,長沙王吳芮築城,一直沿用至元代,明改建並闢九門,位於湘江東岸;清代屢有修繕,後期增開若干新門。天心閣段城牆現已修復,開福萬達廣場處有南宋城牆殘跡。
(十九)廣州
清廣東省會廣州府,南海、番禺二縣附郭。秦統一後,任囂、趙佗築番禺城,後為南越國都。宋代,廣州築有三城,明初合一,設七門;嘉靖時於城南筑外城,萬曆時內城又開一門。清代在外城東西兩端向南增建,各開一門。廣州北靠越秀山,南臨珠江,今尚餘越秀公園段城牆及西門甕城遺址。
(二十)南寧、桂林
清廣西省南寧府,宣化縣(與河北宣化同名)附郭。南寧築城始於北宋,至清代仍沿用,位於邕江東北凹岸,初設五門,明萬曆時增開南門。邕江大橋北橋頭處有城牆遺址。
清廣西省會桂林府,臨桂縣附郭。桂林城前身是宋靜江府城,明代增建,設十二門。如今,包括古南門、鸚鵡山等在內的宋靜江府城牆已被列為自治區文保單位。
(二十一)海口
清廣東省瓊州府,瓊山縣附郭。海口建城史自西漢珠崖郡始,唐、宋皆建有土城。明初增修宋城,設三門;不久又在西門外建子城,亦設三門。海口城牆東門及子城西段尚有遺蹟。
五、西南地區
(二十二)重慶
清四川省重慶府,巴縣附郭。戰國時,秦滅巴國,築巴郡城,城址即位於重慶。南宋曾築城抵禦蒙古。明初,城池擴建,設十七門,位於長江、嘉陵江相匯的渝中半島上,現僅存通遠、東水、洪崖三門城牆。
(二十三)成都
清四川省會成都府,成都、華陽二縣附郭。成都曾是古蜀國都,歷代統一王朝將其作為西南重鎮,蜀漢、成漢、譙蜀、前後蜀等割據政權則定都於此。明代增修城池,設四門。清代在城西闢滿城,除與大城共用西門外,又開四門。成都城牆現存有北校場城牆等。
(二十四)貴陽
清貴州省會貴陽府,貴築縣附郭。貴陽築城始於宋元時期,明初在此基礎上營造府城,設五門;中期在北門外修外城,設四門,文昌閣段城牆保留至今。
(二十五)昆明
清雲南省會雲南府,昆明縣附郭。據考,昆明始建城年代為唐朝。明初沐英築城,設六門,清代又多次整修,今圓通公園內有城牆遺蹟。
六、西北地區
(二十六)西安
清陝西省會西安府,長安、咸寧(與湖北咸寧同名)二縣附郭。西周初年,文王和武王先後修築豐、鎬二京,為西安建都之始。其後,十餘個王朝在此定都,尤以漢、唐兩代長安城為最。唐末戰亂使長安城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地位下降,規模縮小。明初在唐皇城舊址上重修,南望秦嶺,北枕渭河,設四門,清代亦不斷修繕並保留至今。西安明城牆於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七)蘭州
清甘肅省會蘭州府,皋蘭縣附郭。蘭州城肇建於西魏,北宋另修新城,北臨黃河;明初增築,設四門,宣德時加修外城,又開九門。目前,蘭州城牆僅在潤城佳園小區內殘留一小段。
(二十八)西寧
清甘肅省西寧府,西寧縣附郭,雍正時設辦事大臣,總理青海事務。明初改建元代舊城,設四門;嘉靖時在東門外增築子城,闢三門,沿至清代。西寧城牆東、西、北三面尚有部分殘留,北門已修復。
(二十九)銀川
清甘肅省寧夏府,寧夏、寧朔二縣附郭。銀川建城始於漢成帝時期。北宋時,党項族遷此,後為西夏國都。明正統年間,在舊城遺址上重建,設六門。清雍正時,在府城東北方修滿城;乾隆初年毀於地震,遂於城西復建,即新滿城,設四門。銀川城牆尚存南燻門與西北一小段。
(三十)烏魯木齊、伊犁(惠遠)
烏魯木齊舊稱迪化。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以迪化為省會,置迪化府,迪化縣附郭。乾隆平定準噶爾叛亂後,始建迪化城,後築鞏寧城(滿城)。同治回亂毀二城,光緒時收復,另築新滿城,旋與迪化舊城合併,設七門。迪化城牆現已無存,鞏寧城僅餘西、南兩段。
新疆建省前,清廷置伊犁將軍總管全疆,駐惠遠城(老城)。惠遠城建於乾隆年間,為“伊犁九城”之一,南臨伊犁河,設四門。同治時沙俄入侵毀城,光緒時於老城北另築新城,位於今霍城縣惠遠鎮。老城城牆現餘東、北段,新城存跡較多,部分城門已修復。
七、港澳臺地區
(三十一)香港
香港原屬清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鴉片戰爭後,英國佔領香港島,為加強防範,清廷在九龍半島東北築修九龍寨城,建四門。光緒時,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亦被英國統治,而九龍寨城仍屬中國。隨後殖民者驅逐當地官員,但未派員管理,遂成法外之地,曾是世界著名的貧民窟,直至香港迴歸前被徹底拆除,原址闢為公園。
(三十二)澳門
澳門原屬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明中後期起,葡萄牙殖民者長期寄居於此,並藉口抵禦荷蘭人而築城,但屢遭拆毀。清時,城牆已成規模,原有六門,今大三巴等處有少量殘跡。因拆除年代久遠,至今對澳門城牆具體範圍、走向及城門位置未有定論,現備錄一說(西段無實證支援,暫缺)。
(三十三)臺北
清檯灣省會臺北府,淡水縣附郭。康熙收復臺灣後,屬福建省。光緒元年(1875年),置臺北府,於淡水河東岸建城,設五門,現存四門。1885年,臺灣建省,省會初定臺灣府(今臺中),然未成行,旋治臺北。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城池被毀,1945年光復。
參考資料
[1] 國家地理資訊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https://map.tianditu.gov.cn/
[2] 中國國家地名資訊庫:https://dmfw.mca.gov.cn/index.html
[3] 楊國慶主編:《中國古城牆(全六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5] 史念海:《中國古都與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
[6] 周振鶴主編,傅林祥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7] 陳興華:《城牆內外:呼和浩特城市史中的雙重性格》,《都市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
[8] 丁琦、喬恩懋:《城市變遷中的歸化城與綏遠城》,《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31期。
[9] 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10] 林哲:《由一張歷史地圖所見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間形態》,《南方建築》2013年第4期。
[11] 譚學超:《澳門城墻與堡壘砲臺》,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09年9月第1版。
[12] 吳璟昌:《澳門明清城牆調查與研究》,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及博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