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思想家,我們知道老子通常是幾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些聽起來很拗口,理解起來很深奧的話。
其實,在《哈佛中國哲學史》中對老子講得通俗易懂。“道”是一種原始的,無差別的狀態。我們越是把世界中的各事物看做彼此分化的,就越遠離“道”;我們越是把世界看做相互聯絡的,就越接近“道”。接近“道”,我們就能獲得能量。
我們的野心和目標常常讓我們認為自己與周圍的人處於競爭狀態下,這讓我們和他們分離開來。我們會確信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見解絕對正確,而這會讓我們對其他人觀點的接受度降低,在我們和他人之間築起無法超越的壁壘。任何二分法都有違於“道”。正如老子所教導的,二分法中存在危險--即使是在道德和正義之中。如果“先入為主”,我們事先已經站了一個“場”,一個觀點,導致我們對於別人和其它觀點對立或者不接受,沒那麼融合,會造成我們對於人和事的判斷沒那麼公允。
以柔克剛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畢竟,我們的文化是如此看重力量和野心,所以有這種想法並不奇怪--我們最終都在某種程度上相信,“進步”就是超過每一個人。如果一點兒競爭力都沒有,我們就會擔心自己要落在別人後面。這裡我們再次陷入了一種虛假的二分法:野心與被動;力量與弱點。實際上,很多讀過《道德經》的人認為老子讓我們放棄野心,變得被動、軟弱,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道德經》十分贊成野心,但它提供了實現野心的另一種可選方式。我們通常以為顯示野心的辦法是動用自己的意志,但這會讓我們走得過遠,將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事情上,從而導致失敗。我們對於野心的看法以及我們通常追求它的方式,就是失敗的禍根。
老子並不是讓我們放棄野心,放棄進步,而是讓我們注重實現進步的方式。不是站在強勢的地位爭吵,爭奪,仗勢欺人,當然也不是放棄,變得被動軟弱,而是以平靜的心態,用適應他人的情緒和態度的方式,去做事,做人。有時候以退為進,無為而治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不要硬碰硬,以理服人,不強勢,以冷靜、有趣、開放的方式去處理,會事半功倍。
道法自然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從老子的視角來看,當你已經處在強勢地位時,就太容易落入恃強凌弱的誘惑之中。老子的觀點是,你永遠可以以柔克剛。如果你處在強勢地位,請採取弱勢;如果你處在弱勢地位,就更要採取弱勢。老子告訴我們,透過主動關聯起周遭的事物就能創造出“道”。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老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世界。